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16)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54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1976 《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何自然、冉永平 2002 《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黄叔琳等 2000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4]刘丹青 2011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中国语文》第2期。 [5]吕叔湘(署名“耿非”) 1983 《中性词与褒贬义》,《中国语文》第5期。 [6]沈家煊 1996 《英汉对比语法三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7]—— 1997 《语用·认知·言外义》,《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 [8]——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9]施春宏 2001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10]王志武 1986 《谈“味”的褒义与贬义》,《中国语文》第4期。 [11]温锁林 2010 《汉语的性状义名词及相关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2]—— 2012 《“有+数量结构”中“有”的自然焦点凸显功能》,《中国语文》第1期。 [13]解正明 2008 《社会语法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张国宪 2006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6]邹韶华 2001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解研究
- 下一篇:语用学中的“情”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