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6)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51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6)a.有迹象→迹象不好/有不好的迹象 b.有看法→看法不好/有不好的看法 c.有苗头→苗头不对/有不好的苗头 d.有说法→说法不好/有不好的说法 e.有议论→议论不好/有不好的议论 f.有情况→情况不好/有不好的情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我们采用了“有+NP”短语不同的转换式来区分其语义偏移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有+NP”短语与转换式所表达的意思是绝对等同的。由此生发出几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发生正向偏移的“有+NP”与可转换的“NP+A”之间、发生负向偏移的“有+NP”与可转换的“NP+太+A”或“NP+不好”之间,表达的意思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说话者放着评价义明确的“NP+A”格式不用,还常常会选择表意曲折隐晦的“有+NP”格式?还有,“有+NP”发生正向语义偏移的频率远远大于负向偏移的不对称的原因何在?下文我们拟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三 “有+NP”格式与“含蓄原则 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着一条言语交际的“含蓄原则”,这一原则可以解释人们使用“有+NP”进行表达的动因与机制。 3.1 言语交际的“含蓄原则” 中国人从来讲究“说话要留有三分余地”“不把话说绝”,无论是赞美别人的言辞,还是批评别人的话语,除非情势所迫,否则说话时都要尽量把自己的观点或态度适当地“包装”起来,以避免直露性的评价,从而形成“可意会、不直传”的表达效果。这种在说话中尽量避免主观性的融入、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与立场的含蓄的说话方式,体现的就是言语交际的“含蓄原则”。 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对含蓄表达的特点有过精彩的论述:“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黄叔琳等2000:495)“重旨”“复意”指的就是“言外之意”,通过间接方式迂回曲折地表情达意,是“隐”的特点与精髓。与“隐”的表达方式形成对照的是“秀”,其表意的特点是“独拔”“卓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表达重要信息或该亮明态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表意的直白与显赫,不能绕弯子让人费解。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隐”与“秀”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与区别,并清晰地阐述了以含蓄(“隐”)为特点的间接表达方式和以直白(“秀”)为特点的直接表达方式既对立又依存的辩证关系。后来的修辞学著作将“隐”这种表意方式称为“婉转”辞格:“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陈望道1976:135)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解研究
- 下一篇:语用学中的“情”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