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5)


        3.3 先天聋哑人的母语:视觉模态和手语
        先天聋哑婴儿出生在聋哑父母的家庭环境里,手语对他们来说是母语。一直以来,人们把听觉模态和声音视为语言的唯一表征手段。说起语言,自然而然地指有声语言。特殊教育里使用的手语,是把有声语言翻译成手势,聋哑人通过手势来学习和表达有声语言的内容。对先天聋哑人来说,这样的手语相当于学习他们无法在感官模态上直接体验的“外语”。
        手语也是母语。这就推翻了语言必有声这一习以为真的命题。Meier等(2002:4)写道:“在过去几十年语言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最重要的实证性发现之一,就是手势和语音都为语言的载体。之所以说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的定义。”
        上文(3.1节)说过,在福德的心智模块化理论中,听觉、视觉模态等是自主、自立的模块。因为模块信息是包装好后成包输出的,听觉模态不会直接参与视觉模态,反之亦然。虽然福德(Fodor 1983)没有涉及手语,根据他的模态自主、自立原则,视觉模态支撑的手语在转化器和中间输入分析器这两个部分显然独立于有声语言。
        手语是母语,这意味着视觉模态也是语言的自然模态之一。我们不禁要问,乔姆斯基的UG(普遍语法)是超越模态的(即UG同样支配手语)?还是只适合于有声语言的听觉模态?以音系为例。基于听觉的音系跟基于视觉的“音系”(这个“音系”是一种借用)是相同的还是相通的?Meier等(2002)对此有比较细致的讨论。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两者之间有同有异。模态不同自然会导致两者的差异,称之为“模态个性特质”。两者的共同之处则有可能源自UG。文献除Meier等(2002)外,还可参阅Schick等(2006)和Brentari(2010)。
        有些研究者认为人类早期语言(或曰“雏形语言”proto-language)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手语。我们知道,听力正常儿童习得母语时,用手势指要东西是先于有声话语的。人类的近亲动物(如猩猩、猿猴)用手势交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如讨要食品和梳理毛发。研究甚至发现,猩猩讨要食品时表现出右利手的趋势(MacNeilage 2008:208)。在人类进化史上,人类从四蹄落地爬行进化到站立行走,有了现代人意义上的双手,这给打手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Armstrong等(1995)正是从进化角度来探讨有声语言跟手语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要旨是:“语言源自身体”(Armstrong,et al.1995:4)。Stokoe(2000)论证人类如何从手势发展到手语。是有声在先,还是手势在先,还是同步运行?目前人类学得到的证据还很薄弱、零散,提出作为研究假设没有问题,但孰是孰非在短期内无法定论(Johansson 2005:173-9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