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简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参加讨论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沈家煊重点介绍了以下理论:范畴理论、象似性、转喻和隐喻、理想认知模型、凸显、概念的合并和组合、构式、语法化的认知动因。 下面以“理想认知模型”为例进行简要介绍。“理想认知模型”(简称ICM),有的也称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ICM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整体—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ICM,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 茶壶的把儿 这种茶壶的把儿 *把儿的茶壶 这种把儿的茶壶 这种“NP的N”的构式可以看作“参照体—目标”构式,其中的“NP”是我们建立与目标N的心理联系的参照体。“茶壶”和“把儿”之间存在“整体—部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显著,而充当参照体的事物必须显著。因此我们不能说“把儿的茶壶”。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的事物要充当“参照体”必须“专指化”:“茶壶”泛指各种茶壶,“这种茶壶”专指一类,因此“这种把儿的茶壶”就可以说了。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专指化”的目的是提高“信息度”和“显著度”。 四、认知语言学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而是一种“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对语法结构因而可以作出充分的解释,但是只能做到不完全的预测。 以“的”字结构转指中心名词的语法现象为例,我们可以用认知上的“概念转喻模型”作出统一的解释,具有较强概括性。但是我们仍然只能做到不完全的预测,虽然在这个模型中,凸显的概念才能用来转指不凸显的概念,但是语境能改变概念的凸显程度。例如: (1)a.*我的眼睛大,她的不大。 b.我的眼睛比她的大。 (2)a.*瑞宣的手很热,她的冰凉。 b.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 (3)a.*开车的时间变了,到站的也变了。 b.到站的和开车的时间都变了。 两个带“的”的结构在a中不可说,但在b中处在一个单句就可以说,因为距离近了,一个对另一个的影响力加大,容易影响另一个的凸显度。 语言研究不可能做到完全预测,这是由语言学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都无法做到充分的预测,语言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跟气象科学、进化科学、地质学和天文学一样,语言学虽然不能做到完全的预测,但仍然不失为一门科学。 (本文刊于《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P.1-22),刘丹青/主编,2005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