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论话题结构生成的线性机制(2)


    J.Huang[17]声称,汉语中存在空话题。空话题的实质是空算子(null operator),用以非论元约束零回指词。Y.Huang[20]指出空话题的出现违反了管约论的基本假设,即空算子要移到Comp位置(或CP的Spec位置),但是不能与其他算子共现。据此观点,可以得到下面违反管约论基本假设的表征式“[so1o2[sØ1 看见Ø2]]”。从这个角度看,空算子的假设显然不能成立。 
    Xu和Langendoen[35]在分析大量例证的基础上,认为汉语的话题结构并非是由移位形成的。若按照移位分析,例(4)中的“这本书”不可以从关系小句中移出后成为话题。例(4)的可接受性表明汉语话题结构的形成不需要遵守“孤岛条件”: 
    (4)这本书,买过[ ]的人不多。 
    J.Huang等[19]最近又指出,话题结构的形成受约束原则制约,而且可以通过“重建效果”65(reconstruction effect)将话题中出现的回指词放回到受约束的位置上。他们认为不包含回指词“自己”的例(5)是正确的话题结构,而包含回指词“自己”的例(6)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其中的“自己”无法进行“重建”: 
    
    若例(6)的“自己”无法进行重建,例(5)中的“那本书”在述语中也无法找到应有的位置。这是因为,“那本书”和含有反身代词的名词短语“自己的书”一样,都同样受不及物动词“睡”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的制约。显而易见,话题的移位生成观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难以成立。 
    2.2 基础生成观 
    基础生成观认为,话题首先出现在句首位置,述语总是与话题相关[3;24;35]。虽然不少学者坚持话题结构的基础生成观,但仍要面对如何刻画话题与述语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一难题。例如,Portner和Yabushita[28]从语义角度定义了相关关系,话题表达式的语义表征必须是句子背景知识的一部分。Hu和Pan[14]以及Pan和Hu[26]也将“相关”关系从语义角度解读为两个条件:允许条件(licensing condition)和解释条件(interpretation condition)。允许条件意为,如果在述语中存在一个由变量x归纳推理出的集合Z,集合Z与话题所指代的集合 T 相交而不产生空集,话题则被允许出现在句子中。请看下例: 
    
    例(7)中的“Ø”代表一个空集Z,而“张三”则可以表示主语“我”认识的所有人的集合T。非空集合T与空集合Z相交,一定不会产生空集,因此“张三”这个话题成分是被允许的。 
    话题结构不仅要满足允许条件,还应符合解释条件。解释条件是指话题的解释涉及由述语中的成分与话题形成的主谓关系。按照 Hu 和 Pan[14]的观点,如“苹果,我喜欢香蕉”之类的话题句不符合解释条件。因为“香蕉”与“苹果”并不具有同一性,所以这类貌似话题的句子是不合法的。Hu和Pan[14]以及Pan和Hu[26]对话题与述语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语义层面上进行刻画,使我们对这个本身难以刻画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尽管如此,我们发现这两个条件仍不能涵盖所有的汉语话题句,特别是当话题和述语之间的关系是具有桥接①效果(bridging effect)的语用关系,如例(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关话题结构生成机制的讨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语料选取”和“理论视角”两个方面:1)“话题”顾名思义是涉及话语的一个概念[15;42],探讨话题结构自然不能脱离言语交际的语篇语境;而已有分析采用的语料多是孤立句,故可能缺乏观察的充分性(observational adequacy)和描写的充分性(descriptive adequacy);2)由于语料选取的问题,已有分析对结构、语义与语篇信息之间的交互关系在话题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重视;忽略动态语境与语篇效果之间的关系这个重要维度,可能会导致对话题句生成机制的片面认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