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官”与结绳记事——兼谈蒙古文之造字依据(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3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颖龙 参加讨论
由“官”字“打成环状绳结”的义素又派生出了新的形声字,如“绾”,《广韵》解释为:“钩系也。”意为头发或丝带状物盘绕打结,正好符合这个义素;“官”下所从之“”同样也理应拥有“打出多个环状绳结”的义素。我们可以用“官”、“”所派生出的形声字来验证这个义素,如“追”、“逭”、“缒”三字。《说文》:“追,逐也。”逐字从辶,为行动、奔跑之义;从豕,豕即野猪,故“逐”意谓追逐野猪。那么“追”字从“”,结合前面对于“菅”字的考释,判断很可能是先民在狩猎过程中,可能会事先在围猎场地“结草”,用以缠住或绊倒野猪等兽类。被菅草结成的套所绞缠的猎物很难再继续奔跑,所以猎手会在此时追上去捕猎之。“追”字金文有作(《金文编》0236·29)、(《金文编》0236·31)者,可以清晰看出“”的形符顶端从屮,即“草”字初文,其实正是指这种能“结草”的菅草。又,周代有追师一职,《周礼·天官·追师》:“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司农云:“追,冠名。……追师,掌冠冕之官。……编,编列发为之,起遗象若今假紒矣,服之以桑也。……追,犹治也。……笄,卷发者。……”追师是专为王后管理头饰的官。其中,就有为王后编假发和卷发的职务。可见,“追”字从“”,可能就与追师将头发或假发绾成多个环状造型有关。与“追”字形相近的还有从官得声的“逭”字。《说文》:“逭,逃也。”正与“追”义相反,循上文可知“逭”应是针对被捕猎的野兽而言的。野兽被“结草”所缠,必然会竭力挣脱而逃,故“逭”有逃避、逃窜之义。另外,“缒”字也可以用“打成环状绳结”这个义素来进行解释。《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郑国的烛之武为郑君劝退兵临城下的秦军,“夜缒而出,见秦伯。”杜预注:“缒,县城而下。”其中“县”通“悬”,是说烛之武是用绳或长布将自己悬于城外侧,然后顺着城墙下到地面的。“缒”字从糸从辶从,结合烛之武“悬城而下”的动作,笔者认为,他应是将麻绳或带状长布先打出多个环扣并悬于城外,这样他在“悬城而下”时,就可以手攥上面的环扣,脚蹬下面的环扣,如软梯一般一步一步地往下降,最后安全下到地面。所以“缒”字中的“”结构仍能表现“打绳结”、“打环扣”的义素。 另,从官得声的还有“棺”字。《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棺用以装殓死者,那么又与“官”的环扣或绳结的义素有何关联呢?目前所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周贵族墓中的棺木,外椁用骨钉或榫卯结构拼接咬合,而内棺则多是用棺盖与棺身捆束固定的形式。《礼记·檀弓上》载:“天子之棺……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衡三者,横束三行也。”这便是周代丧葬礼制中的“棺束”制度,用横向和纵向的多条束带将棺木绑定、封缄。其实,“缄”字从糸,也与这种用绳捆绑匣盒木棺有关,《说文》:“缄,束箧也。从糸,咸声”即可证。“目前所见到的棺束用料有三种:一是用麻绳捆束;二是用麻布缄封;三是用丝帛缄封。”③麻绳、麻布及丝帛无不是可用作捆绑的丝织物。周代棺束多是自棺盖顶部至壁板下端整个捆束起来的,最后在棺盖上打上绳结或插上木楔,考古发现棺木上最多的绳结就有横向七道,纵向三道,用葛布、丝绢缠绕。④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棺束”是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中出土的棺木。⑤综上所陈,至少在西周中期以前,贵族墓葬中的棺木大都用束带麻绳等捆绑封缄,并且是一棺要打上多道棺束,最后在棺盖上再打上绳结,这与前面已解析出来的“官”字的“将带状物打成多个环扣状的绳结”的义素完全重合。也就是说,棺的实质意义就是用多道绳带进行捆扎的装殓死者的木盒。当然,从官得声的“棺”字的这种解释无疑成为“官”字具有绳结义素的重要旁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分化字与传统分别文概念的相承关系
- 下一篇: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