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官”与结绳记事——兼谈蒙古文之造字依据(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35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颖龙 参加讨论
师(師)、遣二字也具有“”结构。《说文》:“两千五百人为师。”《周礼·地官》:“五旅为师。”刘熙《释名》:“人也。”注曰:“谓人众为师。”师为军队单位,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需要统一指挥,上古先民用结绳的方法记录或传达军令;遣字金文作(禹鼎《金文编》0226·11),字形可理解为双手怀抱一结绳,飞速奔跑之貌,意即军队调遣的命令需要用结绳传达。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鞑靼款塞(蒙国始末)》曰: “鞑靼之境……亦无文字,每调发兵马即结草为约,令人转达,急于星火。或破木为契,上刻数画,各收其半,遇发军以木契合同为验。” 这说明,即使在中古时期没有使用文字的北方少数民族那里,军队的调遣等命令的传达也是靠类似结绳的方法作为信物的。这种结草记事的方法可能不光在鞑靼部落流行,而是在广袤的北方草原如粟特、回鹘、突厥以及后来鞑靼部的分支——蒙古等诸多民族中间流行。所以笔者考证,蒙古文及其所宗之回鹘文、粟特文虽属字母文字,但其竖写的长条状字形结构应是模拟“结草记事”的形态固化而成,也与“官”字下面结绳的象形结构十分相似。 二 从官与从“”诸字的字理阐释为了进一步补证“官”字的名义,我们还可以寻找到更多的旁证。不但“官”、“师(師)”、“遣”三字具有结绳的义素,笔者认为从官的“菅”字也具有结绳、结草以记事的意义。菅草是我国南方普遍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身长近1米,古代在中原也曾大面积分布。菅草之“菅”之所以从官,很可能就是上古人民结菅草以记事的表现。关于“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有:“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老人用结草的方式将杜回绊倒,摔在地上,说明结草并非是给草打成死疙瘩,而是环状扣。这也正与金文“官”下部的形符所表现的上下两个环扣形象完全一致。与“菅”相同,从艹从的“苢”恐怕也是古时用于结草、结绳记事的工具。《诗经·周南·芣苢》记载了周代民间妇女采摘芣苢的情景,“苢”亦作“苡”,即车前草。而“苢”与“苡”通,故知二者声旁“”与“以”必然有近似关系。而金文“以”作(五祀卫鼎 《金文编》2395·12),正可理解为是打成一个环扣的绳结。“以”字有“用”、“根据”、“按照”、“为……目的”的义项,而结绳记事或结草记事也正是官僚用于作记录工具和处理、治理人事时所用的凭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分化字与传统分别文概念的相承关系
- 下一篇: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