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汉语史研究国际研讨会(2017)综述(2)


    东京大学大西克也教授的《说“见”——清浊别义的另一个解释》则以“见”字为例,就音变构词究竟是词汇现象还是语法现象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分析《左传》和《礼记》中“见”的用例,大西先生认为,“见”字见母和匣母之间的滋生,体现出的是语义方面的改变,而非语法范畴的变化,纠正了以往在认识“清浊别义”现象上的偏差。 
    法国国家科学院贝罗贝教授的Equatives and similatives in Chinese—Historical and typological perspectives就汉语等比句(Equality)的类型及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贝罗贝教授的报告既有对古汉语语料的周密分析,又结合了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赢得了与会学者的共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研究员的论文《先秦汉语强调主语的“实”及其来源》,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先秦汉语用于主谓之间表示强调的“实”的用法,通过一系列句法上的形式表现论证其在语用上与焦点的关联,并对其副词性来源进行了讨论。 
    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句型问题》一文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重新规定了汉语的句型系统。报告认为,汉语句型应以句读段为基本单位,以特定的表达功能统摄句子格局,以句读段服务于不同表达功能的事理铺排律为句子的基本格局。 
    复旦大学中文系孙锡信教授的论文《中古近代汉语语法断代专书研究评议》从宏观层面总结了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如可以加强中古汉语的虚词研究,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必要时需有一些历史比较的内容等等。
    本次研讨会中提交的论文均质量上乘。其中有展现传统训诂学扎实功底和独特韵味的佳作,如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的《“忍俊不禁”臆说》、复旦大学张小艳教授的《“饤饾”与“伎俩”探源》、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的《何谓“行燭薄”》、高雄师范大学高婉瑜教授的《“涅槃”词的演变与发展》等;有从语言接触或梵汉对勘的视角对汉语史上某些语法或词汇问题进行的可贵探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长才研究员的《对汉语负面排他标记来源的再探讨——以中古译经文献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陈秀兰教授的《“阇提”与“阇提华”》;有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在汉语史领域做出的深入研究,如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的《从古代汉语中一批具有量化功能的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趋势》、湖北大学石锓教授的《明代汉语的比较表达与比较句》、武汉大学萧红教授的《北魏通语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徐朝红教授《让步条件连词到让步连词的语义演变》、梁银峰副教授《甲骨文“之”的语义属性及相关问题》等;有对汉语史词汇所做的宏观考察,如清华大学张美兰教授的《汉语常用词演变个案研究与个性化语料的选用》、上海师范大学刘静静博士和徐时仪教授的《论“语”“词”的分与合》,有对汉语史音韵问题的重新审视,如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的《朱熹音叶全浊清化说——朱熹音叶声母研究专题之一》、北京语言大学徐朝东教授的《唐五代时期“支微入鱼”现象之调查》、复旦大学董建交副教授的《从几个音韵特征看明代官话的性质问题》等。 
    闭幕式上,在场专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极其精彩的学术盛会。法国国家科学院贝罗贝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它展现了中国在汉语史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会议上呈现出的研究成果,细致出众,令人惊叹,而累累的硕果也应与全世界的汉语史研究者共享。贝罗贝教授还指出,在未来的工作中,国内学者除了继续推进汉语史本体研究外,还应当加强译介工作,让中国的研究成果走出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