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文字训诂学 >

出土文獻所見秦漢“多筆數字”(3)


    “伍”可通“五”。“伍”,《說文》:“相參伍也。”段注:“參,三也;伍,五也。”(46)上引《易·繫辭上》:“參伍以變”,《漢書·律曆志上》作:“參五以變”。(47)‘伍子胥”,馬王堆帛書《繆和》作“五子胥”(46上)。出土文獻中常見“士伍”與“士五”通用的情形。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内史雜》:“除佐必當壯以上,毋除士五(伍)新傅。”(190)張家山漢簡《户律》:“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316)。
     
    在簡牘材料中尚未發現“陸”作為數字使用的例證。不過,“六博”又作“陸博”,如《西京雜記》卷四:“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50)“陸博”之“陸”,正是作為數字使用。《後漢書·馬援傳》:“今更共陸陸”(51),清人饒登秩指出,“‘陸’,《樂府绿要》通作‘六’。”(52)
     
     
    “七”與“十”的早期寫法非常類似,極易混淆。“七”爲橫長豎短的十字形,“十”爲橫短豎長的十字形。有些情况下,從文意推理,七與十不會混淆,但當七、十單獨使用,或七十、十七單獨使用時,則極易造成錯亂。大約從東漢開始,“七”字的豎筆開始傾斜和拐彎,但仍容易與“十”相混。
    《墨子·貴義》:“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吴毓江《墨子校注》引畢沅云:“‘漆’,‘七’字假音,今俗作‘柒’。《藝文類聚》引作‘七’。”又引楊嘉云:“孔本《書鈔》九十八引‘漆十士’作‘士七十’。”吴毓江案:“明鈔本《書鈔》九十八引‘漆十士’作‘七十士’,與孔本异。”(56)“漆十士”的寫法,正是爲防止訛爲“十七士”而進行的特别處理。不過,今日所見《墨子》并不是先秦時期的原始面貌,當時的原始鈔本是否已經使用“漆”替代“七”,還存疑問。
    據筆者所見,出土文獻中最早以“桼”替代“七”者,見於馬王堆帛書《十問》:“俗人芒生,乃持(恃)巫醫,行年桼十,刑(形)必夭貍(埋”(肆53,圖23)。武威漢簡《儀禮》簡“簡尾記葉數字之七,簡文皆作桼,而經文皆作七(長橫短直,近似十)。”(57)可見,《儀禮》簡的書手爲防止簡牘編號中“七”“十”相混,而特意使用了“桼”字(圖24)。漢鏡中有一類“桼言”鏡,(58)如洛陽西郊出土漢鏡:“桼言之紀從鏡始,長保二親和孫子,辟去不羊宜吉市,從金以往樂乃始。”(59)又如江蘇揚州出土漢鏡:“桼言之始自有紀,湅冶銅錫去無宰,辟除不祥宜賈市。”(60)其中的“桼言”即“七言”。
    玉莽改制時,曾將“七”改爲“桼”字。新莽時期的馮君孺人墓,其主室中柱題記有“始建國天鳳五年十月十桼日”字樣。揚雄《太玄·玄攤》:“運諸桼政,繫之泰始。”范望注:“桼政,日、月、五星也。”(61)“桼政”,即“七政”。《方言》:“秦有娥之臺”,“”,華學誠匯證引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以爲即“七”字。(62)揚雄大約與王莽同時,“桼政”、“娥之臺”的寫法可能正是受王莽改制的影響。
    此外,簡牘材料中也有很多例證:
    ●甲溝候官新始建國地皇 上戊亖年桼月盡九月折傷兵出入簿(E.P.F25:2)
    第十三隧長黨召詣官桼月癸丑蚤食入(26.12,圖25)
    第桼隧長孫級(E.P.T59:531)
    入戍卒桼人 亖月盡五月亖日積二十一月(E.P.T68:202)
    三月簿餘盾六十桼 校見六十桼應簿(E.P.F22:314)
    後世常用的多筆數字“柒”見於《山海經·西山經·西次四經》:“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多柒木。”汪紱云:“柒即漆字。”(63)“桼”或“漆”用作多筆數字,要早於“柒”。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就說:“柒字,晋、唐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音也。”(6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