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丝路飘香,多方协作共谋新篇——“一带一路”文化经典互译项目现状综述及发展建议(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44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岫庐 参加讨论
目前,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国家及地方出版机构组织了多项“一带一路”文化经典互译工程,文化经典互译已成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推动中外更多出版项目合作、扩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总结过去项目开展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充分利用“两个工程”的成果,避免重复翻译。国务院新闻办于2006年、2009年分别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截至2015年底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与 71个国家的564家出版机构达成资助协议1454项,涉及2792种图书,47个文版;“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与24个国家59家海外出版机构达成资助协议95项,涉及957种图书,15个文版。这系列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经典互译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开展进一步合作互译计划之前,应该充分调研已经完成的翻译,避免重复选题。 2.综合专家及民意,开展经典书目论证和推介。文化经典凝聚了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质,“一带一路”文化经典互译可协调成员国相关科研机构或实力型出版机构,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秉承“推介传统、关注当下”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基本经典书目,以供相互译介时重点资助参考,并可结合各国阅读推广项目,予以重点推介。 3.完善资源平台,协调多方合作力量,共谋发展。目前我国有不少扶持图书译介的资源,比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宣部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各自的翻译基金支持,如波兰国家翻译计划、土耳其TEDA项目等,应大力协调国际机构相互协作,为出版机构及翻译家建立起“一个选题,多渠道运作”的资源平台。 4.充分利用国际书展平台,打通文化市场脉络。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书展予以充分关注。目前成功签署的合作协议,有不少是在国际书展中完成的。书展是“一带一路”国家地域特性、文化特性和语言特性的直接展示,也是文化传播和图书版权贸易的现场,充分利用国际书展平台,不但可以推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可以直接把握文化市场的脉搏,推动文化经典互译走入民心。 5.建立文学扶掖平台,营造人文交流氛围。促进“一带一路”成员国之间作家、文学艺术家交流,借鉴国际文学评奖机制,考虑框架内设立“一带一路”文学奖、翻译奖、诗歌奖,主办各种专题文学节或文化节,自上而下扶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间图书的译介;同时调动学校、实体书店、分销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营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平台,促进译介作品在各成员国的有效阅读。 6.以翻译为核心,保证文化经典互译的质量。过去的经典互译往往采取版权先行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在经典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翻译。“一带一路”沿线语言生态复杂,翻译人才缺乏更加成为目前推进互译工作的难题。应当通过搭建翻译论坛等交流平台,建立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资源库,只有找对可以做不同文化沟通的人,保证翻译质量,版权交流和互译工程才能够落到实处。 目前,“一带一路”文化经典互译项目呈现各国政府大力推广,出版机构积极配合,市场反响正面积极的局面。为了更加有效有序地推动“一带一路”文化经典互译,当务之急是整合“一带一路”国家现行相对分散的、各种支持国家间图书文化经典译介与交流的资源,保证译介的质量和效果。 建议以合作为起点,建立“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宏观协调机制;以翻译为核心,设立文化经典互译的评价机制;以效果为导向,建立若干运作型平台,高调而务实地推动“一带一路”经典互译,使文化交流的种子不断发芽壮大。 (作者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杨旭:语言学研究中的跨学科隐喻
- 下一篇:刘洋:面向低资源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