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文讲述“红楼”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25/07/04 01:07:55 人民日报 林温霜 刘佩琪 参加讨论
语言魔术,灵魂共鸣 “翻译的艺术犹如渡河,这条河从两种不同文化的河岸间流过。译者渡河时选择踏上这块或那块石头,都是在定义自己的翻译方式和方法。”韩裴认为,曹雪芹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热切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深具学者与心理学家洞见的中国社会观察者。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译者境界的要求可谓至高。它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其中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也要十分熟悉。韩裴坦言,小说涵盖了浩如烟海的各类知识,成为翻译中最困难的地方。有时候,人物的服装描写细致入微,让他翻译起来感到格外苦闷,甚至不耐烦。此外,《红楼梦》暗藏丰富的隐喻,译者必须注意到这些读者也许会忽略掉的象征符号,其中一些符号需要译者做出解释,要么就弱化处理,不让这些符号“发声”;要么就译出来,让它们与读者对话。 对于有些无法译为保加利亚文的文化元素,韩裴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音译和脚注解释。《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物姓名都具有象征意义,应予以恰当解释。传统中草药、服饰,以及建筑名词、首饰、珠宝等,这些物品的名字难以在保加利亚语里一一找到对应。于是,译者便需将这些隐藏在诗中的想法、对历史事件和数字的暗指在注解中进行说明。例如,在小说开头,曹雪芹提到《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风月宝鉴》,这是警幻仙子的一面魔镜,从镜子的正面看是一个美人,反面看则是一具枯骨。这个镜子落到生性放荡的贾瑞手中,引他走向毁灭。像这样的寓言,如果不用脚注解释,保加利亚读者可能就无法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另一方面,韩裴认为译者不该把个人解释强加给读者,也不应暧昧其词。如《红楼梦》中很多文言文无法通过现代保加利亚语进行完美诠释,为了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呈现出曹雪芹的思想,韩裴必须从古代保加利亚文学宝藏中进行寻觅。为此,他开始自学教会斯拉夫语,并从中通过使用华丽的古保加利亚语来还原《红楼梦》的“高雅”与“贵气”。根据读者反馈,这种复活古代词汇的做法令《红楼梦》的保加利亚读者非常愉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到了民族的自信。 韩裴说,翻译《红楼梦》的秘诀,就是从原有文化场域中走出来,走入曹雪芹创造的语言世界中去。这是一个“迁移”的过程,所有运用翻译技巧的想法都会消失,只剩下作者和译者的两个世界与两个心灵。韩裴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他引导着我,对我讲述着。然后我再从他的世界里走出来,重新沿着他引导我的那条路,把他用母语讲述的故事讲给人们听。”在经过成千上万页的翻译之后,翻译已不再是一个译者。他从别人认为的那些范畴,即那些妨碍其发挥的翻译评论家们制作的窠臼里跳出来,成了一名语言魔术师,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在语言之上开展创作的权力。因此,翻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魔术。 通过翻译,韩裴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为保加利亚和中国建立起某种灵魂上的共鸣:“把我与中国联系起来的并不仅仅是我对中国‘美之文化’及‘心之文化’的倾慕,更是古代保加利亚人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共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失传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
- 下一篇:喜剧《婚事》的现代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