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义与词性相关的两个问题——兼谈现代汉语规范型语文辞书的比喻义释义
http://www.newdu.com 2025/04/03 11:04:54 未知 王迎春 参加讨论
摘 要:比喻义是词典学和词汇语义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在现有研究中,比喻义与词性相关的两个问题仍然存在分歧:1.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能否不同?2.形容词能不能有比喻义?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比喻义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关于第一个问题,文章指出,大多数比喻义与本体相对应,少数比喻义与相似点相对应。虽然本体和喻体的词性是一致的,但本体、喻体的词性与相似点的词性可以不一致,所以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可以不同。关于第二个问题,文章指出,因为某些形容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引申而来,且可以转换为“(好)像……(一样/那样/似的)”的明喻格式,所以形容词也可以有比喻义。 关键词:比喻义;词性;喻体原义;本体;喻体 比喻义是词典学和词汇语义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几十年来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现有研究中,仍有一些与比喻义词性相关的问题存在分歧,如比喻义与喻体原义(即引申出比喻义的那个意义)的词性能否不同?形容词能不能有比喻义?等等。“词典不仅要注明词义,还要注明词的用法。标注词性就是注明词的用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郭锐 1999)作为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从第5版开始对所收录的词进行了全面词性标注,这就使得以上两个问题更加凸显。本文以《现汉》中的比喻义释义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上述与比喻义词性相关的两个问题,以期对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能否不同? 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词性有的保持不变,有的会发生转变,这就使得多义词的引申义与本义(或字面义)的词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比喻义是引申义的一种,多数情况下,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是相同的,例如: 笼中鸟 ![]() 拉锯 ![]() 收获 ① ![]() ![]() 换血 ![]() 对味儿 ![]() 以上被释词都具有比喻义,喻体就是被释词,喻体原义多数情况下是喻体的本义(或字面义),如“笼中鸟”的喻体原义是“关在笼子中的鸟”,这是它的字面义,但因为见词明义,所以没有释出来。再如“拉锯”的喻体原义是“两个人用大锯一来一往地锯东西”,这是它的本义,之所以释出来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比喻义从何而来。有的喻体原义是喻体的引申义,如“收获”的喻体原义是“取得的成熟的农作物”,它是由本义“取得成熟的农作物”引申而来的。以上被释词中“笼中鸟”“收获”是名词比喻义,“拉锯”“换血”是动词比喻义,“对味儿”是形容词比喻义,这些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都相同。 也有少数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不同,这主要指比喻义是形容词,喻体原义却是名词的情况。如周祖谟(1959)曾指出:“铁的纪律,‘铁’比喻不可变动。……机械的工作,‘机械’本指机器而言,这里比喻按照固定的方式工作而不灵活,或者没有变化。”胡裕树(1962)也曾指出:“‘铁’的比喻义‘坚硬’(如‘铁拳’)、‘确定不移’(如‘铁的意志’)是由其基本意义‘一种坚硬的金属’借喻转化而成的。”邢公畹(1992)认为:“‘铁’的本义是一种金属,人们取其坚硬的性质来比喻一些人的精神、意志,于是‘铁’产生了‘坚强’的转义。”张志毅、张庆云(2001)用图表列举出“铁”具有“坚固”“坚硬”“坚强”等多个比喻义。《大辞海·语言学卷》(2003)对比喻义的定义中也举出“机械”具有“呆板”的比喻义。此外,董秀芳(2005)曾以“钢铁”为例指出:“当字面义和隐喻义2的词性不同时,只要在词典中注明每个义项的词性,就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者对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可以不同的观点的认同。 然而,李定慧(1985)、应雨田(1992)、孙继善(1999)等学者却指出,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不能不同,应相一致。其中应雨田(1992)认为:“词性不同,就意味着两个指称对象性质相差太远,比如事物与动作行为之间,事物与性质状态之间,动作行为与性质状态之间,就很难有相似之处。既无相似之处,就难以拿来作比,就难以形成比喻义。所以比喻义与原义的词性基本一致。”孙继善(1999)认为:“形容词与名词之间不可能构成比喻,事物(或事情)与性状之间是不可比喻的,性状不可能游离于具体的事物(或具体的事情)而独立地成为比喻的对象或用于比喻,即形容词是不会充当本体或喻体的。” 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比喻义的认识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比喻的要素说起。人们常说“教师像园丁一样”,其中“教师”是本体,“园丁”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既然是比喻,本体和喻体的词性要相一致,如“教师”和“园丁”都是名词。再如“狂风大作,海水发出雄壮有力的声音,像狮子怒吼一样”,其中“发出雄壮有力的声音”是本体,“怒吼”是喻体,本体和喻体都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在《现汉》中,“园丁”的比喻义被释为“比喻教师”,“怒吼”的比喻义被释为“比喻发出雄壮有力的声音”,由此可见,它们的本体都与比喻义相对应,所以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就相一致。但是本体、喻体的词性与相似点的词性却可以不一致,如在“战士像钢铁一样坚强”中,本体“战士”、喻体“钢铁”都是名词,而相似点“坚强”则是形容词;在“时间像黄金一样宝贵”中,本体“时间”、喻体“黄金”都是名词,而相似点“宝贵”则是形容词,等等。客观地来讲,“钢铁、黄金”表示“坚强、宝贵”也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比喻用法(像钢铁一样坚强、像黄金一样宝贵)而产生的意义,所以根据比喻义的定义就应该认为“坚强、宝贵”是“钢铁、黄金”的比喻义。谭景春(1998)、方梅(2011)都曾指出,名词用作形容词就是用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来表示该事物具有的特性,即新产生的词义是原来的名词所含有的性质义。我们认为,名词“钢铁、黄金”用作形容词就是通过比喻用法把它们具有的“坚强、宝贵”这一性质义提取出来,所以“钢铁、黄金”的比喻义就可以释为:“比喻坚强的、比喻宝贵的”,即比喻义与相似点相对应。由此可见,“钢铁、黄金”的喻体原义是名词,比喻义是形容词,其比喻义的词性与喻体原义的词性不一致,而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比喻义对应的是“相似点”,而不是“本体”。 值得一提的是,比喻义的词性与喻体原义的词性不一致的现象,在英语词典中也能找到,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6版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中“铁(iron)”的本义都是名词金属义,其比喻义都是形容词义,其中前者的释义为:“very firm and strong or determined: He runs the company with an iron fist.”后者先用“(figurative)”标识出比喻用法,后给出例句“She had a will of iron (=it was very strong).”这都说明英语中“铁”的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也是不同的。 二、形容词能不能有比喻义? 徐志刚(2007)曾指出:“比喻是发生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语言表述行为,而形容词本身不表示事物,只表示一种或者几种事物的属性,形容词之间不存在比喻现象。比喻义是因比喻的长期使用而产生的,不存在比喻现象的形容词也就不会有比喻义的产生。”因此他认为形容词不能有比喻义。徐志刚(2007)统计出《现汉》第5版中使用搭头词“比喻”或比喻用法提示符号“◇”的形容词释义共39例,并认为这些形容词都不应该有比喻义,《现汉》将它们解释为比喻义都是误释。例如: 臃肿 ![]() 徐文认为,“臃肿”的义项②是将引申义误释为比喻义。应雨田(2009)指出:“比喻义与原义是相似性联系,是修辞性比喻手法的转化,可以转换为明喻形式。”即能否转换为“(好)像……(一样/那样/似的)”的明喻格式是从形式上判断某个义项是否是比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臃肿”的义项②可以转换为明喻格式“机构庞大、调度不灵,像人臃肿一样”,所以我们认为“臃肿”的义项②是比喻义。 其实形容词和名词、动词一样,也可以做喻体用于比喻修辞格。例如: (1) 文章却总是有写不下去的滞涩感,或许如同饭夹生了一样吧。(简书社区2017年8月8日) (2) 人生就像这茶一样第一道很平淡,喝起没有什么味道,就像人年轻一样很懵懂。(腾讯网2020年7月2日) 既然比喻义是由修辞性比喻手法转化而来,形容词可以用于比喻修辞格,这说明形容词也有产生比喻义的潜质。 徐志刚(2007)认为《现汉》解释为比喻义是误释的还有: 洁白 ![]() 敞亮 ![]() 溶溶 〈书〉 ![]() 新鲜 ![]() 徐文认为“洁白”“敞亮”是将移觉义误释为比喻义,“溶溶”“新鲜”是被释词在例句中意义与本义一样而误用比喻用法提示符号“◇”。《现汉》凡例规定:“例中被释词是比喻用法的,前面加‘◇’(释义中如已说明‘比喻……’,举例即不加‘◇’)。”由此可见,凡例对比喻义和比喻用法做了区分: 释义中的搭头词“比喻”表示该义项是比喻义,“◇”符号表示例句中被释词是比喻用法。虽然比喻义和比喻用法有所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由比喻修辞格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后者使用频率较低、语义不固定,是临时的比喻义,还处于过渡阶段,不能将其作为一个义项收入词典。 实际上,以上也都是比喻用法,如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从一个较熟悉的认知域(即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较陌生的认知域(即目标域),而以上被释词正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了另一个认知域,如“洁白”的认知域由“颜色”投射到“心灵”,“敞亮”的认知域由“空间”投射到“心里”,“溶溶”的认知域由“江水”投射到“月色”,“新鲜”的认知域由“食物”投射到“血液”,所以以上被释词都不能说是误释。 另外,徐志刚(2007)还认为,“滂沱”是将夸张义误释为比喻义,所以不应该用比喻用法提示符号“◇”: 滂沱 形容雨下得很大: 大雨~◇涕泗~(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流得很多)。(第5版) 我们认为,“涕泗滂沱”中只有被释词“滂沱”是比喻用法,表示眼泪和鼻涕流得多像雨下得很大一样,所以才使用比喻用法提示符号“◇”,“涕泗滂沱”整体上表示的是一种夸张的用法,但它在《现汉》第5版中没有出条,所以就在其后加一个括注并使用搭头词“形容”提示其夸张义,这种处理方式是《现汉》的一种体例,所以此处也不能说是误释。 我们从《现汉》第7版中还找到了以下几例形容词比喻义: 安澜 〈书〉 ![]() 近视 ![]() 远视 ![]() 盲目 ![]() 烫手 ![]() 此外,还有37例形容词比喻用法,例如: 脏 ![]() 焦 ① ![]() 灿烂 ![]() 温暖 ① ![]() 以上被释词都使用了“◇+比喻用例”释义模式,如前所述,比喻用法与比喻义本质相同,因此以上比喻用法也能说明形容词可以有比喻义。 值得一提的是,动词和形容词都是谓词,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语法特征,如果动词可以有比喻义的话,那么形容词应该也可以有比喻义。而且在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有时并不十分清楚,目前语法学界还没有找到严格区分动词和形容词的办法,所以用词性来说明是否有比喻义的基础就不牢,上文所说的“形容词不能有比喻义”也就难以令人信服。 三、正确认识比喻义与词性的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比喻义的准确释义 词典不仅是对语言生活的如实体现,更是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反映和落实。学界对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能否不同、形容词能不能有比喻义这两个问题的认识过程也体现在《现汉》对比喻义的修订过程中。 先请看“垃圾”的修订过程: 垃圾 ![]() 垃圾 ① ![]() ![]() 《现汉》第5版将“垃圾”的本义和比喻义都标注为名词,实际上其比喻义“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性质义,也就是喻体的相似点,它主要做定语使用,且使用频率较高,用例也较多,如“垃圾短信、垃圾食品”等,所以第6版修订时将该比喻义的词性修改为形容词的附类属性词。《现汉》对“垃圾”条目的修订过程体现出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可以不同。 不过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垃圾”的同类条目在《现汉》第6版修订时有的将比喻义中的搭头词“比喻”删除了,例如: 老牌 ① ![]() ![]() 老牌 ① ![]() ![]() 朝阳 ① ![]() ![]() 朝阳 ① ![]() ![]() 以上条目的修订可能是受到了“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必须相同”这一观点的影响。与“垃圾”相同,“老牌、朝阳”的义项②都是比喻义,只不过主要做定语,是形容词性的。如前所述,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是可以不同的,所以以上比喻义释义中的搭头词“比喻”也可以保留。当然删除搭头词“比喻”也不为过,因为这几个条目比喻明显,读者能够领会,不用搭头词“比喻”也不会影响读者对词义的理解。 再看“和谐”的修订过程: 和谐 ![]() 和谐 ![]() 《现汉》第5版将“和谐”标注为形容词,“和谐的气氛”作为“和谐”的比喻用法例证,并用“◇”符号进行提示,第6版增补了一个比喻义义项“和睦协调”,并将“和谐的气氛”作为该比喻义义项的例证。这说明“和谐”的比喻用法“和谐的气氛”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使用,语义已经稳定下来,现在已由比喻用法发展为固定的比喻义“和睦协调”。但该义项使用了无标记释义模式,这是因为人们早已接受该比喻用法且习用已久,以至于感觉不到是比喻义了,这时就无须再使用显性形式标记“比喻”进行提示了。其实《新华字典》中也是将“融洽、友好”义标注为比喻义的: 和谐 ① …… ![]() 这就佐证了《现汉》将“和睦协调”单立为比喻义义项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了形容词是可以有比喻义的。 我们还发现,《现汉》第6版修订时将某些形容词比喻义中的搭头词“比喻”改为了“形容”,例如: 坎坷 ![]() 坎坷 ![]() 辛辣 ![]() 辛辣 ![]() 茂盛 ![]() 茂盛 ![]() 此外,还有“头痛”“辛酸”“峥嵘”等词也是如此修订的,这些条目的修订可能是受到了“形容词不能有比喻义”这一观点的影响。其实,修订后的比喻义使用搭头词“形容”是从用法的角度进行释义的,而搭头词“比喻”是从词义演变角度进行释义的。也就是说,以上比喻义的释义使用搭头词“比喻”或者“形容”都是可以的,二者只是释义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不修改为“形容”也是可以的。 四、结语 比喻义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现汉》中的比喻义为例对比喻义与词性相关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因为大多数比喻义与本体相对应,只有少数比喻义与相似点相对应,虽然本体和喻体的词性是一致的,但本体、喻体的词性与相似点的词性可以不一致,所以比喻义与喻体原义的词性可以不同。因为某些形容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引申而来,且可以转换为明喻格式,所以形容词也可以有比喻义。这不仅对我们全面、正确理解比喻义非常重要,而且对现代汉语规范型语文辞书的比喻义释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语隐喻义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5(4). [2].方梅.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当代修辞学,2011(1). [3].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中国语文,1999(2). [4].郭锐.汉语词类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郭锐.形容词的类型学和汉语形容词的语法地位.汉语学习,2012(5). [6].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18. [8].李定慧.试析多义词的比喻意义.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3). [9].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孙继善.形容词语不应该有比喻义——兼评胡裕树《现代汉语》.嘉宁师专学报,1999(1). [11].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98(5). [12].谭景春.谈谈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修订为例.辞书研究,2015(2). [13].夏征农主编.大辞海·语言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4].邢公畹主编.现代汉语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5].徐枢,谭景春.关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辞书研究,2006(1). [16].徐志刚.形容词释义中的“比喻”.辞书研究,2007(6). [17].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辞书研究,1992(4). [18].应雨田.《现代汉语词典》某些比喻义献疑.辞书研究,2009(4). [19].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12,2016.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修.新华字典(第1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2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6th 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4. 注释 1[1]本文的词语注释皆出自《现汉》,以下不再一一标出,必要时只注明版次。另外,为了节省篇幅,删去了与本文无关的义项,对注音、儿化等也做了删减。 2[2]因为“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使用的术语,而本文属于词汇语义学、词典学的范畴,所以我们沿用传统使用“比喻”,只有在涉及认知语言学范畴时才使用“隐喻”。下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