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隐喻语言构建机制新探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认为认知隐喻构建要素源于一个庞大的潜势系统网络,即“隐喻概率云”。参与认知隐喻构建的元素是认知主体在潜势系统中进行多项认知“淘沙”的认知操作后的产物,具体的认知操作是互动体验、侧重识解、经验唤起、经验聚焦。认知主体为了构建认知隐喻在隐喻潜势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会造成层级性的“隐喻概率云塌缩”,塌缩的结果便是认知隐喻映射。隐喻语言是认知主体经历了“体验认知→认知隐喻构建→情景识解→语法结构生成→多空间词汇语法整合→隐喻句输出”的多空间在线加工后的产物。
    关键词:隐喻语言;构建机制;隐喻概率云;隐喻概率云塌缩
    作者简介:刘婷婷,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发展规划处。
    1. 引言
    隐喻研究从修辞隐喻到概念隐喻再到神经隐喻,其理论不断更新、发展。然而目前有关隐喻的研究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究其根源,在于相关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基本且重要的问题有待解析,部分缺陷亟待弥补。隐喻研究的核心内容趋向转变。一是研究焦点的转向。以往的隐喻研究偏重强调隐喻是思维方式而非修辞方式,多集中研究认知层面的概念隐喻,而忽视了隐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系统功能语法将隐喻与语法结合在一起,提出“语法隐喻”观,但语法隐喻理论未抓住隐喻的本质,相关研究也饱受争议。隐喻研究应从以概念隐喻为焦点的传统桎梏中脱离出来,实现从概念隐喻到隐喻语言的转向。二是研究内容的精细化。隐喻的发生具有多向性、动态性、新显性、完型性和不可还原性(孙毅2015),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这种复杂度关注不够。首先,有关认知隐喻构建中目标域和源域的研究过于粗陋,忽略了认知主体在隐喻构建中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忽视了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识解等认知操作对目标域和源域生成的影响。其次,传统隐喻研究中存在思维与语言的割裂,缺少从认知隐喻到隐喻语言的完整、系统的构建机制。Ruiz de Mendoza&Mairal(2007)、Panther et al.(2009)都从语法角度提出过认知隐喻到隐喻语言的构建过程,但相关阐述过于简略,相关理论值得进一步推敲。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究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首先,将认知隐喻作为隐喻语言构建的起点,探究认知隐喻的目标域和源域之“根”,探寻目标域和源域资格获取的运行机制;其次,将隐喻语言作为关注目标,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按照从认知系统到语言系统的顺序,探究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最后,把隐喻语言放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该机制对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适用性。
    2. 隐喻语言构建的基石——认知隐喻的构建
    语言所表达的思维是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即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特征。同时,语言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主体以自身需求为基础对物质体系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后映现出来的信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隐喻语言所表达的隐喻思维同样是认知主体能动地、有意向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的主观认知重构。我们认为,传统认知隐喻研究中作为隐喻思维的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并不是自动发生的,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的参与要素也并不会在大脑中自动生成,认知隐喻的构建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进行的一系列主观识解、推理、判断、协商、核定、允准等复杂的认知操作过程,映射和整合只是认知隐喻生成过程中认知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运作的最终环节和结果,是认知隐喻构建机制的“冰山一角”。那么,参与认知隐喻构建的要素从何而来?它们是如何生成的?认知主体对隐喻要素又进行了何种具体的认知操作?认知隐喻构建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认知隐喻构建机制的新模型——“隐喻概率云”和“隐喻概率云塌缩”。下文首先阐述认知隐喻构建过程中认知主体的操作对象——“隐喻概率云”,然后阐述认知主体心智计算作用下所产生的认知隐喻构建的结果——“隐喻概率云塌缩”。
    2.1 认知隐喻构建之源:隐喻概率云
    认知隐喻的实质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识解方式。本体、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性是认知隐喻构建的三要素,是认知主体能动地、有意向地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识解的必要条件。认知主体采用认知隐喻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识解时,客观世界中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具备充当隐喻本体的资格,隐喻本体的每一个属性都具备充当隐喻本体与喻体间相似性的资格,认知主体先前的、具有隐喻焦点属性的每一个经验都具备作为隐喻喻体的资格。也就是说,可以充当隐喻本体、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间相似性的元素是多样的。同时,多样元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成为隐喻要素的概率,都可看作是潜在的隐喻要素。潜在隐喻要素参与隐喻构建具有可能性、随机性和偶然性。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隐喻要素的域,将每一个具备充当隐喻要素资格的元素都看成域中的一个点,多元甚至无穷的点构成的点集在整体形态上不具有边界性,元素点在域中的分布和排列也不具有规律性和连续性。我们将这个具有弥漫性、无序性、潜势性的点集形象化地称为隐喻要素的“概率云”1,每一个元素称为概率云的一个云滴。潜在的隐喻本体元素集合称为“隐喻本体概率云”,潜在的本体与喻体间相似性元素的集合称为“隐喻焦点概率云”,潜在的隐喻喻体元素集合称为“隐喻喻体概率云”。隐喻本体概率云、隐喻焦点概率云和隐喻喻体概率云三朵概率云构成了一个具有连续性、层级性和维度性的随机变量集合,我们称之为“隐喻概率云”。下面对隐喻概率云的形成过程、形态构造及其多元性、弥漫性、潜势性等特征的产生原因作具体介绍。
    1)隐喻本体概率云。认知主体通过隐喻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活动起始于对隐喻本体的识别和锁定。认知主体进行隐喻本体识别的认知操作方式是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体验是客观世界得以被认知的必要条件,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李福印2005)。人们将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作为工具与现实世界发生互动,形成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再将体验进行认知加工,才会形成概念和语言(王寅2005,2006)。人们可以使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体验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产生对客观事物个别特征的感觉体验和对整体特征的知觉体验;也可以采用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来体验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等抽象的、不可感的性质,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及认知体验。同一认知主体可使用感觉、知觉、思维等不同的认知工具获得多种不同的体验,也可使用同一认知工具获得多种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认知主体可使用不同的认知工具获得不同的体验,也可使用同一认知工具获得相同或不同的体验。每一种体验都可作为用来认知客观世界的隐喻本体。客观世界物质的多样性、人类体验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用来体验客观世界的感官和思维的丰富性共同造就了隐喻本体的多元化。每一个体验都有成为参与隐喻构建的隐喻本体的可能性。例如,面对春日之景,若不同的认知主体均采用视觉认知景色,分别将视觉感知体验春草、春雨作为隐喻本体,于是有“绿草蔓如丝”(谢朓《王孙游》)和“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认知主体也可采用触觉感知春景,凸显春风为本体焦点,于是有“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认知主体还可利用知觉,将春日之景的多种属性和特征联系起来,凸显其整体形象,便有了“湖上春来似画图”(白居易《春题湖上》)。多元的潜在隐喻本体的集合构成了认知客观世界的隐喻本体概率云。
    2)隐喻焦点概率云。认知主体某一种体验下的所有客观事物都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属性。这些属性可分为形态、颜色、味道、重量、功能等可视、可嗅、可听、可味、可触的物理属性,以及通过认知主体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获取的心理属性。隐喻构建过程中,隐喻思维的特殊性在于将感知或认知到的客观事物属性作为桥梁,在过往的经历中探寻相似的属性,锁定具有相似属性的其他事物,运用该事物来理解和认知隐喻对象。认知主体对本体与喻体之间相似性进行的主观探索和挖掘,体现了隐喻构建主体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理性反思、审美方式、价值判断等。隐喻本体的属性就是本体与喻体间相似性的载体。隐喻本体的每一种属性都有可能被认知主体聚焦,成为连接隐喻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即隐喻焦点。认知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运用不同的感官和思维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隐喻本体客观属性的多样性、隐喻思维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认知主体感官和思维的丰富性造成了隐喻焦点的多元性。对于同一隐喻本体,认知主体可选择不同的隐喻焦点构建认知隐喻。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三句诗句中,三个认知主体都用视觉来体验雪景,都将雪作为隐喻本体,但分别将雪花的大和密、洁白晶莹、轻盈三种特征作为焦点属性,形成了以席喻雪、以梨花喻雪、以柳絮喻雪三种不同的隐喻。多元的潜在隐喻焦点集合形成了隐喻焦点概率云。
    3)隐喻喻体概率云。经验是形成隐喻概念的基础(Lakoff 1987)。人的大脑会将认知主体与现实世界互动所产生的经验作为表象进行认知归档,并存储在认知系统中,在特定条件下唤起或回忆起某种经验。隐喻构建过程中,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隐喻焦点属性作为激活点,激活存储在大脑中的经验,探寻经验中与隐喻焦点相似的属性,认知主体认可的具有与隐喻焦点相似属性的经验就是隐喻喻体。认知主体存储在大脑中的经验越丰富,喻体要素就越多,隐喻生成的助推力就越大。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人类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卓越性、人类思维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等因素使得隐喻喻体必定具有多元的属性。每一个潜在的隐喻喻体都有参与隐喻构建的可能性。例如,“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叶圣陶《小小的船》),两个认知主体将月亮的形状作为隐喻焦点,但分别激活了“钩”和“船”这两个不同的客观事物作为隐喻喻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隐喻。多元的潜在隐喻喻体集合构成了隐喻喻体概率云。
    
    图1.隐喻概率云模型
    注:隐喻本体分布在轨道#1上,隐喻焦点分布在多项轨道#2上,隐喻喻体分布在多项轨道#3上。鉴于隐喻构建的元素是多元无穷的,图中仅列出部分元素作为代表。
    虽然每一朵隐喻要素概率云云滴的分布是无序的,概率云的形态是弥漫的,但隐喻要素各概率云之间并非毫无关联,三个隐喻要素概率云之间的关系导致它们共同构成的隐喻概率云具有独特的层级性、维度性和连续性结构特征。具体来说,每一个潜在隐喻本体都是认知主体在客观情景中某种体验下的某一个客观事物,隐喻本体概率云来源于待识解的客观情景。每一个潜在隐喻焦点都是客观事物的某一种属性,隐喻焦点概率云来源于某一个潜在隐喻本体。每一个潜在隐喻喻体都来源于某一个隐喻焦点的激活,隐喻喻体概率云来源于某一个隐喻焦点。隐喻要素概率云之间这种从属、递进的关系造成了隐喻概率云结构具有从中心至边缘的层级性特点,即“情景-隐喻本体概率云-隐喻焦点概率云-隐喻喻体概率云”。此外,隐喻概率云并非是单一维度。由于每个作为潜在隐喻本体的客观事物都具有多个属性,即多个潜在隐喻焦点,每个隐喻焦点又可激活多个作为潜在隐喻喻体的客观事物,因此每个隐喻潜在本体都会对应一朵隐喻焦点概率云,这朵隐喻焦点概率云中的每个隐喻焦点云滴都会对应一朵隐喻喻体概率云,这朵隐喻焦点概率云就会对应多朵隐喻喻体概率云。“一项隐喻本体+一朵隐喻焦点概率云+多朵隐喻喻体概率云”构成一个隐喻单元,隐喻本体的多元性意味着存在多个如此维度的隐喻单元,隐喻概率云是由如此多维的隐喻单元构成的,因此隐喻概率云具有维度性。另外,隐喻要素概率云的分布并非是分散的,由于隐喻要素概率云之间的从属、递进的关系,隐喻概率云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
    2.2 认知隐喻构建之实:隐喻概率云塌缩
    在每一次的隐喻构建过程中,认知主体只能选取客观世界众多客观事物中的某一个作为隐喻本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属性作为隐喻焦点,具有隐喻焦点的某一个经验作为隐喻喻体,这是由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和规律所决定的。这就需要认知主体在隐喻概率云的众多元素中做出认知选择。认知主体一旦确定某项元素为隐喻要素,这项元素就会被彰显,其他元素则会被障蔽。一旦某一项潜势元素变为隐喻要素实体,原本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相关隐喻潜势系统就会自动崩塌,本文称之为“隐喻概率云塌缩”。隐喻概率云塌缩并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认知主体一蹴而就的认知选择,而是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历了复杂的心智计算过程后的结果。
    
    图2.隐喻概率云塌缩模型
    隐喻概率云塌缩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流程如下:1)互动体验:认知主体选择某种感官或思维方式,与客观事物或情景发生互动体验,产生体验认知,即为参与隐喻构建的隐喻本体。其他体验作为隐喻本体的概率降为零,隐喻本体概率云塌缩。2)侧重识解:认知主体将对客观事物或情景的体验认知作为基本,侧重凸显认知主体体验下客观事物或情景的某种属性,产生隐喻焦点,将其作为连接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其他属性作为隐喻焦点的概率降为零,隐喻焦点概率云塌缩。3)经验唤起或锁定:认知主体将隐喻焦点作为语义中心,在存储于大脑中的经验表象数据库中进行认知扫描,锁定具有该语义中心特征的经验。4)经验聚焦或侧重:认知主体在锁定的经验域中侧重凸显某一个经验,将经验焦点作为喻体。其他具备隐喻焦点的经验作为隐喻喻体的概率降为零,隐喻喻体概率云塌缩。
    隐喻概率云的塌缩呈现层级式特点,先后经过隐喻本体锁定所产生的隐喻本体概率云塌缩、隐喻焦点锁定所产生的隐喻焦点概率云塌缩、隐喻喻体锁定所产生的隐喻喻体概率云塌缩。隐喻概率云塌缩的过程便是认知隐喻构建的过程,塌缩的结果便是隐喻本体与喻体间映射的实现,即认知隐喻构建完成。
    隐喻概率云塌缩过程中,认知主体的每项认知操作和选择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意向性和倾向性。影响认知主体认知操作的因素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认知主体在认知隐喻构建过程中进行的体验、侧重等认知操作都可能受到多项认知语境要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独具个性和特色的认知隐喻。仍以“燕山月似钩”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为例。认知主体选择了同一隐喻本体“月”和隐喻焦点“月的形状”,但两个认知主体所处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不同。李贺处在藩镇极为跋扈的时期,热切希望自己能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而叶圣陶是要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以及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因此李贺选择武器“钩”作为喻体,而叶圣陶选择“船”作为喻体。
    隐喻概率云塌缩反映了传统隐喻研究所述的隐喻的认知本质,即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Lakoff&Johnson 1980)或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但同时打破了认知隐喻本质的“黑箱”,在这个本质骨干的基础上增加了血肉。细化后的认知隐喻构建过程不再是简单的隐喻元素间的映射,而是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1)概念映射的触发主体——认知主体;2)概念映射的特点——主体性和主观性;3)概念映射的基础——事物之间在某个方面的客观相似性;4)概念映射发生的条件——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5)映射条件的具体表现——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互动体验、侧重识解、语义中心扩展、侧重识解、映射等认知加工操作;6)作为隐喻本质的概念映射是这个过程的最终环节和结果。
    3. 多空间动态在线加工网络模型——隐喻语言构建的综合运作模式
    隐喻语言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本体和喻体同现、喻体式隐喻(只现喻体,不现本体和喻底)、本体式隐喻(只现本体,不现喻底和喻体)为语义结构的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束定芳2000)等词汇隐喻及语法隐喻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语义内容的一个结构体和象征体,语法构造在本质上是为构建语义内容服务的(Langacker 1987)。语义等同于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化,等于能在心智中被激活的相关概念内容及加于其上的识解(Langacker 2006)。语法是概念结构的组织手段,是认知主体识解客观世界方式的象征化和符号化。基于识解对语法的作用,隐喻语言表现出隐喻特征的根源在于认知隐喻参与到了造成语言生成的认知识解中。认知隐喻是认知主体运用相似联想的能力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两个事物之间的映射关系;隐喻语言是这种认知隐喻思维参与到认知主体对客观情景的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词汇语法特征。认知隐喻是隐喻语言背后的部分动因,隐喻语言是认知隐喻的反映和表现。认知隐喻思维作用于客观情景中某一事物的识解,从而影响到表现认知识解方式的词汇形式输出,进而生成词汇隐喻。认知隐喻思维作用于整个客观情景,从而影响到认知主体对客观情景识解方式的选择和整个形态句法形式的输出,进而生成语法隐喻。那么认知隐喻是如何参与认知识解从而生成隐喻语言的呢?
    
    图3.隐喻语言构建的多空间动态在线加工模型
    隐喻语言的生成经过了“体验认知、认知隐喻构建、情景识解、语法结构生成、多空间词汇语法整合、隐喻句输出”的一般机制(如图3所示)。这个机制是适用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统领性生成机制。同一机制作用下却生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两种不同的隐喻语言,原因在于认知隐喻构建和情景识解的操作存在区别:词汇隐喻生成中,认知主体选取了情景中的某一事物作为隐喻对象,采用与隐喻喻体相契合的视角进行识解操作;语法隐喻生成中,认知主体将整个情景作为隐喻对象,采用隐喻喻体的识解方式进行识解操作。下面分别以例(1)和例(2)为例来分析上述模型对隐喻语言的适用性。
    (1)A sea of people pour into the square.(词汇隐喻)
    (2)She laughed him out of the room.(语法隐喻)
    1)体验认知:认知主体选择某种感官或思维方式来体验客观情景,并将所获体验映现在大脑中,形成认知概念内容。例(1)中,认知主体利用视觉来感知客观情景,体验到“人群大量、快速移至广场”这一事件,并选择事件中的“人群”作为认知对象。例(2)中,认知主体利用视觉感知到“女方笑男方,男方从房间中离开”这一事件。
    2)认知隐喻(词汇隐喻/语法隐喻)构建:认知主体对某一客观事物/情景事件采用认知隐喻的方式进行识解,将其作为隐喻本体构建认知隐喻,构建的流程为:。认知主体将客观事物本体与喻体之间或两个情景事件之间的隐喻映射作为识解结果进行脑内存储,并形成事物/事件隐喻映射空间。例(1)中,认知主体侧重人群“密度大、数量多、不见边际”的特点,将此特点作为语义中心,在大脑存储的过往经验集合中进行认知扫描和锁定,在符合要求的经验域中凸显了“海洋”经验,形成了“海洋-人群”的概念隐喻映射。例(2)中,女方的笑致使男方离开房间。认知主体将“施事者发出某种行为使得受事者发生状态变化”这一意向图示作为语义中心,在大脑的经验数据库中进行扫描,凸显she kicked him out of the room这一事件,两个情景事件之间发生了概念映射。
    3)认知识解:受到所构建的认知隐喻的影响,认知主体采用与隐喻喻体相契合的视角(词汇隐喻)或者隐喻喻体事件的识解方式(语法隐喻)对概念内容进行识解。同时认知主体对概念内容进行侧重、焦点和背景识别等识解操作,形成事件的概念结构空间。例(1)中,认知主体受到“海洋-人群”的概念隐喻影响,选择了与喻体“海洋”相契合的视角来识解概念内容,将“人群迅速移动”的概念内容识解为“海洋的水流涌入”。例(2)中,认知主体采用喻体she kicked him out of the room的识解方式对感知体验进行识解。
    4)句法结构生成(语法映射+语法规约):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或情景事件的识解结果决定了语言的语法结构。认知主体将侧重的关系作为语句动词,将侧重关系中知觉上占优势及突出地位的焦点作为语法主语,其他参与者作为语法宾语,背景作为补语等。按照语言规约法则,认知主体对语法构成元素进行语序排列操作。在识解和语法规约的共同作用下,认知主体在大脑中形成了反映语句结构的语法结构空间。例(1)中,认知主体将焦点“人群”体现为主语people,侧重的过程性关系体现为动词pour,将“进入广场”的行为背景体现为补语into the square。例(2)中,认知主体将致使行为的发出者作为事件焦点,体现为主语she,致使行为“笑”为过程性关系,体现为动词laugh,受事体现为宾语him,受事的变化作为背景,体现为补语out of the room。上述两例都在英语语法规约的影响下对语序进行排列,形成了事件的语法结构空间。
    5)词汇语法整合:认知主体将反映客观事物或情景事件识解结果的概念结构空间、语法结构空间、表征识解结果的词汇系统作为输入空间,在词汇语法整合空间中对三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形成了语句的骨架和血肉。例(1)中,认知主体将“主-动-补”的语法结构、“焦点‘人群’-侧重‘涌入’-背景‘进入广场’”的事件概念结构、表征概念结构内容和语法形式的具体词汇系统作为三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形成了A sea of people pour into the square。需要强调的是,受到概念隐喻影响的认知识解是隐喻性词汇出现的根本原因。认知主体在不同的概念隐喻的影响下对同一情景进行识解会生成不同的词汇隐喻。若认知主体凸显的是“昆虫”经验,识解视角就会与“昆虫”相契合,生成的隐喻也相应变为People swarm into the square。例(2)中,认知主体将事件的概念结构空间、语法结构空间、词汇空间作为输入空间进行整合。
    6)隐喻句子输出:认知主体将整合的结果进行存储并输出。
    隐喻语言构建机制具有如下特点:1)多空间性。隐喻语言构建机制涉及多个暂时的认知加工空间以及认知隐喻映射空间、语法空间、事件结构空间、整合空间等多个用于存储认知结果的心理空间。认知主体将部分加工结果存储在心理空间这个临时性的认知容器中,作为下一步认知加工的基础。2)动态性。隐喻语言构建的全程是动态的、在线的、即时的。认知主体的认知系统不断在心理空间的点阵中移动,实时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连续不断地改变着认知加工的视角和方式,在加工时间内有次序、有方向地完成认知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将所有认知单元构建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整体,完成隐喻语言的生成。3)复杂性。隐喻语言生成是一个涉及多项认知加工和多个认知操作对象的复杂系统。隐喻语言作为整个机制的输出结果只是隐喻语言认知构建过程中的冰山之巅,大量被隐藏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才是隐喻语言产生的坚实基础。认知隐喻构建作为传统隐喻研究的重点只是隐喻语言生成系统中的一个步骤,但认知隐喻构建是隐喻语言生成的核心和动因,影响到认知主体对情景进行识解的方式的选择。
    4. 结语
    本文探究了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隐喻要素并非毫无来由也并非天然存在,充当认知隐喻构建的本体、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相似性角色的要素源于一个由具备充当相关隐喻要素资格的多元元素所构成的庞大潜势系统,即“隐喻概率云”。认知隐喻的构建并非是隐喻要素间映射的简单行为,映射行为也并非理所当然。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隐喻潜势系统中进行互动体验、侧重识解、经验唤起、经验聚焦等多项复杂的认知“淘沙”,这些认知操作会造成层级性的“隐喻概率云塌缩”,塌缩的结果便是认知隐喻映射。隐喻语言的生成是认知主体经历“体验认知→认知隐喻构建→情景识解→语法结构生成→多空间词汇语法整合→隐喻句输出”的多空间在线加工的产物。这些反映了隐喻的研究焦点趋向从概念隐喻到隐喻语言的新转向,隐喻的研究内容趋向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的新转变。
    参考文献
    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R.1987.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2006.Nouns and verbs[J].Language 63:53-94.
    Panther,K.,L.Thornburg&A.Barcelona(eds.).2009.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Ruiz de Mendoza,F.&R.Mairal.2007.High leve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meaning and construction[A].In G.Radden,K.Kopcke,T.Berg&P.Siemund(ed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Lexicon and Gramma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33-49.
    李福印,2005,思想的“形状”:关于体验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44-47。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毅,2015,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17-22。
    王寅,2005,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山东外语教学》(2):3-8。
    王寅,2006,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53-59。
    注释
    1“概率云”来源于量子力学,原指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是沿着一定轨道运动,而是按一定的概率分布在原子核周围而被发现,人们形象地将这个概率分布叫做“概率云”。本文借用“概率云”来形象化地表达隐喻元素集合的多元性、无序性、弥漫性和潜势性。
    2该语法隐喻并非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本文遵循隐喻的本质,即用一事物或经验来体验另一事物或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认为该语法隐喻未抓住隐喻本质,只是对同一客观情景的不同识解产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