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
http://www.newdu.com 2025/01/09 09:01:0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苏静 参加讨论
大学作为信仰传承的主阵地之一,其文化育人功能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赋予大学文化和生命的双重意义,是值得每个高校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一本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进行全方位阐释的力作——《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应运而生。该书的三位作者田原、李晶和田建国教授凭借着在高教领域深厚的理论造诣和文化修养,为读者奉上了一道理论与实践、视觉与精神的饕餮盛宴。 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现实关怀 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通常是基于对当下某个核心问题的历史反思与现实追问,从而寻求通达彼岸的精神路向和现实路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创作本身,就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即如何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来完成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审理与省察,最终引领大学教育趋向对文化职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信念、文化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纵观全书,强烈的问题意识无处不在。除围绕着“核心价值如何引领文化育人”这一“大问题”外,每个章节中分析解决的“小问题”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如在谈到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时,作者提出:“将来在知识社会中会有两类国家:一类是生产知识和输出知识的头脑国家,另一类是引进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躯干国家。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不能只有躯干而没有头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做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 强烈的问题意识背后,必然隐含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本书的三位作者既有执教一线的高校教师,亦有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者,因此对当下大学生的价值审视和高校的育人方略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针对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普遍缺失的问题,作者明确提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核心价值引导就是要解决育魂问题。”当核心价值融入大学文化的主流意识,大学生的价值倾向将自然而然发生改观,对真善美的追求将成为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主导方向和内在动力。 清晰的学理框架与缜密的逻辑分析 全书的学理框架清晰可见,逻辑分析缜密细致。作者围绕着“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这一核心命题,借由“背景阐析——问题审理——现实要求——理想样态——实施策略——现实保障”的基本思路,呈现了一个宏大完整的论证过程。首先,作者从社会层面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核心价值面临的现实问题着手,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审理,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普遍缺失,总结为“三个注重”和“三个忽视”,即注重现实功用与功效,忽视持续全面发展;注重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忽视全面与长远利益;注重感性思维与感官满足,忽视理性思考与理想信念。其次,作者从核心价值的自身特点及功能出发,提出“加强核心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教育”、“把握意识形态导向”和“转变教育文化观念”的层级式理论,为满足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要求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引导。进而,作者从“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完善健康人格”、“打造人才创新素质”等大学育人的全方位视角,尝试构建一种“全息全感式”文化育人的理想样态。之后,作者围绕着“重视创新团队建设”、“构筑学科创新机制”、“深入开展创新教学”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育人策略。最后,作者将落脚点放在制度保障上,通过“建立大学规章制度”、“坚持协同创新方向”和“推进特色名校建设”,实现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 开阔的生命气象与真诚的言说方式 纵观全书,作者所传递出的人文气息和人文情怀,无一不是基于对生命的深切理解与共情。在作者看来,一所好大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育人,应努力使其具备“学园”、“乐园”和“家园”三重属性。一是学园。学生是“向学而生”,学习理应成为经历美好事物的过程。作者认为,一所好大学所营造的文化,首先应充满浓郁的学术气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真诚的呵护,让每个向学的生命都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二是乐园。大学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浅层的物质主义的高潮寻找,而是来自对自我生命的丰富体验和理性认知,是学生感受生命成长,追索生命意义的过程,是感受爱与自由、责任与权利共存共生的过程。三是家园。学生经历大学生活的意义,主要是拥有一个可以放飞心灵、自主呼吸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学生通过文化的涵养来提升生命底色,滋养生命元气。习主席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曾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去中国化是很可悲的”。因此,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与失落,作者主张应将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作为大学文化育人的根基,只有大学生拥有了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的深刻认识和强烈认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 纵观全书,开阔的生命气象下隐含着涓涓溪流式的表达。一本近四十万字的著作,一气呵成,意犹未尽,毫无艰涩之感。究其原因,真诚的言说方式是本书的一大亮色。作者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大量精彩案例的呈现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并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而作者诙谐幽默、精简个性且极富节奏感的语言,也让读者过目不忘。如谈到大学的浮躁之风时,作者形象地写道:“心躁的人专看‘三个头’——风头、势头、苗头;爱喝‘三面汤’——脸面、情面、场面。”而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项目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少;论文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教授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看似不合学术规范的表达,恰恰体现出作者真学人的生命本色以及对现实问题的真知灼见。(苏静 作者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3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