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不同思路


    由于《三国志平话》等讲史话本在成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讨论成书过程时,很少涉及宋元小说话本。最近再次认真读了程毅中先生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和他的论文《从姚卞吊诸葛诗谈小说家话本的断代问题》《〈三国志演义〉与宋元话本》,深受启发。我想就这个议题,作些梳理和补充。
    小说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是以《史记·冯唐传》为素材,虚构捏合而成。说汉文帝时,云中留守大将魏尚,英勇善战,匈奴不敢进犯。因得罪宦官,被陷害入狱。匈奴入侵,汉军屡败。后冯唐直谏文帝,重新起用魏尚,边境始得安宁。这篇话本正文与三国无涉,但他的“入话”部分却与三国故事的传闻有关。入话部分说宋太祖到武成庙巡视,认为白起“坑赵卒四十万”,不配祭祀,用吴起代之。后真宗到武成庙,又把韩信和李勣逐出。有人以为“伍子胥曾鞭主尸,赵云曾叱主母”,也应逐出。但真宗却认为“此二人亦英杰也,可于门首享祭”。伍子胥和赵云就成为武成庙的把门将。这段入话篇幅很短,但关乎《三国志演义》的信息颇多,值得重视。所谓赵云叱主母,不得入武成庙问题,在小说《三国志演义》中,出现在“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一故事情节,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文本形态。因而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赵子龙单骑救主”也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情节。
    《三国志演义》版本繁多复杂,仅明刊本现存的就有三十余种。明嘉靖壬午(1522)《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和嘉靖二十七年(1548)《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叶逢春刊本,这是现存最早的两个版本,都没有关索或花关索故事。他们分别代表了演义和志传,也就是江南和建阳两个系统的版本,陈翔华认为:“叶逢春刊本的初刻时间尽管比‘嘉元序刊本’迟二十七年,但是我们从中某些细节或文字描写,较之‘嘉元序刊本’还要接近罗贯中的本来面目。”我赞同陈翔华先生的意见。“赵子龙单骑救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通过列表,看看几个比较重要的版本,这一段是如何叙述和评论的。
    
    我们上面列举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李卓吾本、毛本都是江南本;而叶逢春本、双峰堂本、郑少垣本都是建阳本。可以看到,江南本系统糜夫人都是“投枯井而死”;而建本系统则是“遂将头撞墙而死。”把叶逢春本糜夫人撞墙而死,改为投井而死,说明嘉靖元年序刊本修改得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认为赵云喝叱糜夫人,逼她丧命,是毫无道理的。因此,嘉靖元年序本、周曰校本都将其从正文中去掉,放在小字注里。这有力地说明嘉靖元年本的底本较之叶逢春本的底本晚出。到了万历年间的建阳系统的版本和江南系统的版本,不但都将其完全删去,而且写下深刻的评语,予以尖锐的驳斥。我们最关注赵云叱喝主母问题。在《三国志平话》描写赵云救阿斗的英雄故事时,却冒出这么一句:“赵云一时之勇,图名于后”,这说明在民间传说中对其行为亦有质疑。到了叶逢春本的正文就有“后来子龙不得入武臣庙,与伍子胥把门。盖因吓喝主母,以至丧命,亦是不忠也”这几句话。
    至于赵云是否被贬到武成庙把门呢?一本以明朝遗老追忆的形式写成的笔记体方志性著作《如梦录》,详细记述了明代开封的社会风貌。是书《官署纪第五》中,写到武庙,“大门三间,稍间是伍员、赵云,大殿正坐昭烈武成王、姜太公,左立孙武、右立张良,两边十哲,俱是历代军师;两廊俱是历代功臣。”所谓梢间,指房屋梢端处的一间,常用以堆放柴草等。可见伍员、赵云确实是把门的,不能到两廊,更不能上正殿了。有趣的是,这个传说流传甚广。明代小说《英烈传》第七十八回,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且说太祖出庙,信步行至历代功臣庙内。猛然回头看见殿外有一泥人,便问:“此是何人?”伯温奏道:“这是三国时赵子龙。因逼国母,死于非命,抱了阿斗逃生。”太祖听罢,说道:“那时正在乱军之中事出无奈,还该进殿才是。”话未说完,只见殿外泥人大步走进殿中。太祖又向前细看,只见一泥人站立,便问:“此是何人?”伯温又道:“这是伍子胥。因鞭了平王的尸,虽系有功,实为不忠,故此只塑站像。”太祖听罢,怒道:“虽然杀父之仇当报,为臣岂可辱君,本该逐出庙外。”只见庙内泥人,霎时走至外边。随臣尽道奇异。
    赵云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忝列第五位。而裴松之注所引的《云别传》不但写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外表,更重要用“长阪救主”“拒取樊氏”“反对分田”“劝阻伐吴”等事例把赵云的美德、才识和勇气表现出来。特别是“反对分田”,益州既定,玄德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65回)“劝阻伐吴”却说先主欲起兵东征,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81回)
    赵云在蜀汉,历史地位不高,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之下,甚至还不及魏延、李严、吴壹等人。当时姜维等人就为他鸣不平。《三国志》没有五虎将的说法,《费诗传》只说:“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但《三国志》将他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为一传,虽然列于末位,这为宋元民间将其列为五虎将提供了依据。到了《三国志平话》就有“皇叔封五虎将”,排序是关张马黄赵。到了《三国志演义》嘉靖元年本刘备为汉中王时,“以关张马黄赵为五虎大将”,可是费诗对关羽宣布时,却是“关张马赵黄”。叶逢春本相同。到了毛评本刘备封五虎将和费诗告诉关羽,都一致了,赵又提升了一位:关张赵马黄。
    前面所说,赵云没能成为武成殿配享的功臣,只能当武庙的把门将,可以作为宋元阶段赵云形象演变的例证。赵云成为《三国志演义》里最完美最为读者喜爱的人物,主要是由罗贯中塑造完成的。罗贯中浓墨重彩地描写赵云,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赵云比马超、黄忠更早追随刘备,而且其品德才识也更突出,所以,毛本把赵云排在五虎将中第三名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
    说到这里,我说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版本的不同思路。
    吴组缃先生认为版本研究要与作品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这个见解对我们几位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学者,影响很大。如刘敬圻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性格》《〈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本校读札记》,张锦池的《三国演义考论》等四大名著“考论”,都是又考又论,不是停留在“考”上,而是在“考”的基础上来“论”。
    这就是研究版本的不同思路,我把单纯的版本考证,称之为考证,我们通过版本来论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称为考论。上面举的赵云喝叱主母的故事,考证派的学者只关注是撞墙死还是投井死,来说明版本的先后和不同,对赵云不能入武庙的事,没有关注的兴趣。而我们对他们津津乐道的“普静”还是“普净”,“庞德”还是“庞惪”,不感兴趣,认为不过是版本抄录印制过程中的错误所致,就像我刚才打电脑把“关索”,打成“官索”一样。但有的字句虽然只几个字,却有重要区别。如容与堂本、天都外臣本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有一篇赋,最后是“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霸业”,而袁无涯本,芥子园本却作:“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刘备携民渡江,成为千古美谈。在嘉靖本叶逢春本以及万历的几个版本里,诸葛亮曾劝刘备抛弃百姓。“孔明曰:今拥大众十余万皆是百姓,披甲者少,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操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这里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毛评本很巧妙地改动一下,把“诸葛亮曰”改为“众将皆曰”,既保持了刘备形象的高大,又无损诸葛亮的形象。对这样的版本问题,我们是高度关注的。
    考证派的版本研究是有价值的,是基础工程。考论派的研究是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小说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研究,能够从作品中汲取思想,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证,还要考论,在考证的基础上了解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最后,我以《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为例,谈谈古代小说作品研究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历史。《三国》是历史小说,要关注作家如何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创作。如鞭打督邮(鞭打督邮事,应该平话中就是张飞所为),历史上本系刘备所为,罗贯中巧加改造,让张飞把他痛打一顿。如此移花接木,既维护了刘备的“仁厚”形象,又突出了张飞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十分成功。现在周文业的“文史对照本”和石麟“历史考证版”都可参考。
    二是关注版本。版本研究的重要无需赘言,陈翔华主编的《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和续刊共七种影印本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三是关注话本、戏曲等其他艺术作品。在成书过程中,如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及《三国志平话》均有王允献貂蝉的故事,都说貂蝉与吕布本是夫妻,因战乱而失散;为了夫妻团圆,吕布愤而杀死霸占貂蝉的董卓。罗贯中创造性地改造人物关系,既揭露吕布的丑恶,又塑造了貂蝉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成书之后,在戏曲、说唱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它的传播和影响。胡世厚主编的《三国戏曲集成》,汇集从元代到当代的三国戏,编为八卷12册,600多万字。这为我们研究三国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是关注评论。如署名李贽的评语对诸葛亮谋害魏延,劝杀刘封等的批判,让我们看到在嘉靖本、叶逢春本里诸葛亮不是那么完美,毛本把这些对诸葛亮不利的描写都删除了。《三国》有陈曦钟等人的《会评本》。黄霖先生所辑的《历代小说话》,收辑了从晚明胡应麟到1926年周瘦鹃《小说丛谈》等小说话378种,皇皇十五册,四百三十多万字。为我们保留了有关小说作者、版本、作品的评价、传播等方面的资料,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一块奠基石。
    五是关注研究史和当前动态。通过研究史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同时密切关注当前的研究的进展,使我们更明确研究的方向。《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都已有研究史,但《三国》研究史却没有,期待不久就能问世。
    六是关注小说史、文学史等,了解作品在小说史、文学史发展中的地位,它的贡献和不足。如《三国》塑造了类型化的典型人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但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性格没有发展,没有写出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写政治人物、上层人物比较成功,写下层人物、日常生活则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在小说史发展中,在《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中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