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欧洲中世纪大学》:揭开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


    揭开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借鉴和启示
    中世纪大学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具原初性的创造,蕴含着绵延千年不绝的大学精神与生存之道。然而,人们对中世纪的解读似乎因这一时期的特殊而增添了几多神秘与不确定,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界。如中世纪大学数百年间是否处于发展的“冰河期”?它们究竟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还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职业训练机构?它们与之前人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现代大学是什么关系?它们的自治特权是如何形成与丧失的?那时的学生是如何生活的?中世纪大学的早期与晚期有何区别,有哪些基本特征,又是如何变化的?
    贺国庆教授的新著《欧洲中世纪大学》对上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解。这部著作是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的终结性成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在全面论述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类型与结构、教师与学生、学院及其转型的同时,对人们容易误读的关键问题考问得细致而深刻。
    作者认为,中世纪大学在数百年间并非处于发展的“冰河期”,而是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晚期中世纪大学的出现表明大学发展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过去人们倾向于将中世纪大学看成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其实不然,中世纪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通过职业训练、社会活动、课程设置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社会贡献并不逊色于现代大学。然而,这并不表明它们就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纯粹职业训练机构,在那里,学术之树依然繁茂,大学内部对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研究提供长期的支持和保障,其非功利性显而易见。如果在我们强调大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时枯萎了学术,倒是可以看看中世纪大学是如何平衡它的职业性与非功利性的。
    为了显示大学的久远,有人认为中世纪大学是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古代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延续,如雅典哲学学校、贝鲁特法律学校以及君士坦丁堡帝国大学等。其实,不管中世纪大学如何沉湎于古代和阿拉伯文化的研究,对其教育制度几乎没有多少有机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本土的产物。关于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关系考辨没有太多悬念,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裔,中世纪大学留给现代大学太多的宝贵遗产,如学校自治、学术自由、校内民主、教授治校及办学的开放性等。
    不管是学生治校,还是教授治校,中世纪大学奢华的自治特权令人羡慕。作者在分析中世纪大学特征时谈到了大学自治与外部干预问题,指出这些自治特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大学师生流血抗争的结果,是与教会势力、世俗社会、政府干预斗争的产物,是在自治与干预的妥协和争斗中获取与丧失的。当然,相比现代大学贫瘠的自治,我们有理由钦羡中世纪大学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自治权利与社会影响。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学生在学院的生活状态,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早期学生生活的自在与生动。到中世纪后期,寄宿制的发展与学校管理的加强对学生生活的约束日益严格,加上教学设施的完善,学生的成长环境逐渐优化。学院式生活还对大学后来的教学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在论述中世纪大学的演变与转型时,指出了早期与晚期的区别。早期中世纪大学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等特征,而晚期中世纪大学在大规模数量扩张中渐趋保守与僵化,世俗性增强,国际性淡化。当然,日渐浓厚的人文之风为晚期中世纪大学的变革与转型带来了些许活力。
    作者从矛盾对立的双方深刻剖析了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阐释了大学的生存发展之道。不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大学管理的实质就是动态地平衡主要矛盾,在抗争与妥协中生存发展。如大学的自治与外部干预就是寻求权力的动态平衡;大学的国际性与区域性就是选择大学的发展特色;保持大学的职业性与非功利性就是定位大学与社会的合理距离;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就是保持大学的相对民主与平等,提高大学科学与学术活动的水平;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就是追求大学的生态化发展,解决大学均质化与同质化的不良倾向。应该说,作者对中世纪大学特征的分析涵盖了大学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为现代大学改革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源泉。
    恰如作者所言:“如果读完本书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世纪大学有所裨益并能引发更多的深入研究,我们也就达到撰写本书的初衷了。”作者倾心为我们揭开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奉献给读者丰富的心灵感悟与智力愉悦,让我们在阅读中尽情欣赏欧洲中世纪大学并未远逝的风景,体悟其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作者张斌贤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洲中世纪大学》,贺国庆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