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关于语言资源基本属性的多重理解
http://www.newdu.com 2025/01/03 11:01:27 爱思想 施春宏 参加讨论
语言资源是以语言(包括文字,同时概含方言)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所需的资料来源。对语言资源基本属性的认识是形成语言资源观和建立语言资源学的基础。对此学界已有一些论述,但也存在不少差别。本文试图从学理建构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语言资源的性质来源于语言性质和资源性质的交互作用,因此,认识语言资源的属性,就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立足于语言,用之为资源,其基础是语言具有作为资源的功能属性和使用价值。语言这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认知的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载体。因此语言具有符号性、社会性、信息性等基本属性。同时,语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资源,人们必然可以从语言的这些属性所体现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及如何准确认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和价值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资源属性。我们既要看到语言本身所蕴含的资源属性,又要看到我们是如何将语言视为资源所反映出来的属性,同时还要看到如何将语言化为资源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基于此,我们认为不妨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语言资源基本属性的多重表现。如果说本体论视野中的语言资源属性是我们利用、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则是使语言化为资源、使语言资源属性由潜而显不断生发的基本路径和方式。由于语言资源属性制约着语言资源的分类,因此下面对语言资源属性的分析实际也是从语言资源的分类角度来认识的,即属于怎样的资源就可以看作具有怎样的属性,如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认知资源等。在描述语言资源的基本属性时,我们还涉及一些由基本属性衍生出来的其他属性。限于篇幅,本文的概括多是简单列呈,不做详细论证。 一、从本体论看语言资源的属性 即语言资源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其基本属性。目前学界关于语言资源属性的认识多从言语及其功用出发,但就资源的本质属性而言,我们对语言和言语不做区分。大体而言,语言资源有下面这样一些比较典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学界对语言资源的分类也大多以此为据。 1.符号性和社会性。语言自进化产生以后,就成为人类社会交际、思维和认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表达手段,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依凭,也是其他一切符号资源的基础。语言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以及蕴含其中的人类交际能力和交际方式成为最基本的符号资源和社会资源。 2.信息性和功用性。信息性是从语言作为文明和文化载体所负载的内容来认识的,因此可以形成语言的信息资源。语言信息,最核心的是人文信息,语言认知、思维的方式和成果以信息储存和交流的方式嵌入到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中,进而形成语言的人文资源(文明资源、文化资源),并由此可以衍生出体验性、规约性、知识性、习得性、传承性和情感性、教育性、服务性、艺术性等属性。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必然使语言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功用性,这也是资源之所以称其为资源的根本。语言信息的丰富性导致语言资源功用的丰富性。当前,语言资源的人文精神、经济(产业)形态、软实力表现、国内外交流等广受重视,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的。 3.口头性和书面性。这是从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负载方式来认识其存在方式的,包括口头语言资源、书面语言资源及基于传承视角的文献资源。 4.通用性和局域性。这是从语言在不同使用群体或地域、领域的分布状况来认识的,如全球的、国家的、地区的、社区的;共用的、社群的;经济的、政治的、学术的,等等。像世界语言资源、区域语言资源、跨境语言资源和通用语资源、民族语言资源、方言资源、海外语言资源等,都由分布状况和特征划分。 5.生态性和稀缺性。这是从语言存在和使用的状态来认识的。语言存在于交际群体与生存环境互动的生态系统中,交际中的语言以多模态的方式存在,古代文献一般只保留了一种模态。某种语言如果濒危了,自然就成了稀缺资源,其生态性也在减弱。稀缺的资源有可能消失,对稀缺资源需要抢救性保护、保护性开发(当然,语言保护不限于稀缺语言资源)。特殊情况下,几近消失的语言资源也可再生。 6.原生性和衍生性。原生性指语言作为原生资源(初级资源)被直接利用时所体现的属性,衍生性则指语言资源衍生品的属性。语言衍生资源是由语言衍生出的其他符号系统或经过加工后由加工产品而衍生出来的资源。像语言的知识性、产业性、艺术性、景观性、技术性、经济属性等,都是衍生属性,或兼有原生属性。 在上面六组属性中,前两组是语言资源的本质属性,是语言成为资源的基础,也是其他属性衍生的基础;后四组是语言资源的现象属性,是语言作为资源的表现。这些属性认识角度不同而有交叉。 二、从认识论看语言资源的属性 即如何认识语言具有资源的功能和价值。事物的属性都是基于认识论而被认识和定性的。从认识论层面来看,主要关注如何认识语言资源利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性质特点。 1.认知性和目的性。对语言功能和价值的定性和定位,是认识语言资源的枢纽。研究语言资源,直接动因或目的就是对语言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利用、挖掘、创造。语言资源是否有用、可用以及价值大小,既受当下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制约,更与利用语言实现何种目的直接相关。 2.库藏性和产品性。语言资源观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语言库藏观和语言产品观。语言因其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储存、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使其各个方面都成为有待认识和开发的库藏,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这种库藏信息转化为丰富多样的资源。资源产品化就是实现语言资源库藏价值的重要路径。各种语料库、资源库本质上既是库藏的,也是产品的。语言学习、语言传播、语言艺术、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都利用和发挥了语言资源的库藏属性和产品属性。 3.观念性和伦理性。语言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可以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表现领域(如哲学、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服务,体现特定的观念形态特征,因此认识语言资源必须具备观念性(或曰意识形态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语言交际还是语言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都牵涉语言伦理问题,即如何认识语言资源利用中的责任、义务、权利和准则等。所谓的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主要体现于此。 三、从方法论看语言资源的属性 即如何将语言的功能化为资源。语言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需要在认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而且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或者说特定的时空限制。这里暂不涉及具体方法,而主要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当前如何利用、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 1.描述性和阐释性。语言结构和功能的编码和解码方式及其蕴含的资源属性需要通过描述和概括而呈现。同时,语言所具有的特殊信息特征和人文特征只有得到揭示和阐释,才能使资源属性和功能价值更为充分地为人了解和利用。 2.数据性和工程性。这是实现语言资源库藏性和产品性的基本手段。语言资源可以作为不同类型的资料并以数字化、数据化的方式来保存和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空限制。当代科技尤其是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语言资源处理观念和方式的变革,进而使语言资源保存、保护、利用、开发和传播过程中的工程化意识和路径更加凸显。语言信息的处理、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言资源的产业化多以此为本。语言数据借助语言工程可以实现更大的生产力。 3.建构性和规范性。语言资源的属性、功能和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因此需要根据当下的认知能力、现实需求和使用方式而建构。在建构过程中需要体现一种规范性要求。这里的规范既指语言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手段和方式的规范,又指语言资源利用中的观念和伦理方面的规范。 上面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语言资源的基本属性及某些衍生属性做了初步概括,但由于语言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动态性,这种概括实际仍属举例性质。而且由于认知角度不同,从这三个方面概括所得的属性实际有很多交叉之处。这也是学界在概括语言资源属性时既有很大区别又常有交叉重叠的原因。尤其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资源属性,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语言资源的本体论属性及方法论属性,因此有时也可以将其属性归入到本体论属性或方法论属性中。视角不同,认识有别,但本质相通。 当前,基于生态观念的大语言观和大语言学观(包括广义应用语言学观)已经深入到语言学科的建设中,这也不断调整着人们的语言资源意识。当代科技的发展更加推进了语言资源观的发展,同时更加强化了人们对语言与人类认知、生存和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凡有语言处,皆有资源在。“资源”一直在路上,“语言资源学”已经在路上。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曲畅 任东升: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
- 下一篇:陈章太:谈谈我的社会语言学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