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东晋王谢风流,墨迹大概只剩它了


    《伯远帖》是一封尺牍,作者是东晋的王珣。
    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书法是王家的祖传基因,王珣的书法也不错。王珣传世作品只有《伯远帖》了——实际上,可信的东晋文人传世书法作品,也只有《伯远帖》了(《平复帖》算是西晋的)。当然,相信无奇不有的琉璃厂或许还可以找到其他的。
    《伯远帖》前面几句的大意是,我堂弟王穆伯远,在家里诸多兄弟中最为出色。身体不太好,就想在家宅着,平时出门遛遛弯,没想到非要让他当官,真是烦恼,家里蹲的人生夙愿没法实现了。后面几句是对收信人所说:分别好像在昨天,却又像是古今之遥,隔着千山万水,在没有视频聊天的时代,见一面真是太难。
    这不过是信笔所至的一封尺牍。然而这就是高人,随手一挥,即为永恒。不需要搞得正经八百,笔墨伺候,穿着唐装,梳着大背头,旁边还围着几个吃瓜群众,才能说,看,我在写书法。不过一封平常的信,只47个字,就成了经典之作。董其昌的评价是:“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书法评价常常是这样,这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了半天跟啥也没说似的。
    当然,从芸芸众生能理解的角度说,这幅字微微欹侧,浓淡相间。布局的时候大字小字错位排列,整篇看下来,不会堆满了墨,让人浓得化不开;细看小字,也没有一笔是草草划过,给人气若游丝的窒息感。字与字之间,能找到上下笔相接的气息。写得收放自如,姿态横生,当然也就有了一股潇洒的气质。
    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个帖好到了面对王羲之、王献之也毫无愧色的程度。宋朝米芾说: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明朝顾复说:尽脱王氏习气。他们都说好,你说好不好?
    这幅字写完之后辗转流传,北宋时进入宫廷。艺术帝宋徽宗当然免不了时时把玩,还经常拿出来和米芾等书友讨论。随着北宋覆灭,这幅字流出宫廷,在民间流传颠沛很久。到了清代,酷爱收藏、盖章成瘾的另一艺术帝乾隆皇上终于得到了它。就此,他集成三大不世之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家终于大团圆,虽然是个三缺一,但是可以斗地主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