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三个支点(文论天地)(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08 人民日报 任平 参加讨论
知音:文化传播要分对象、分层次,遵循文化传播规律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满足于浅层次“走出去”或希望一步到位的想法,往往是因为不了解传播对象和文化传播规律。 就对象而言,关注中国文化的国外大众成分绝不是单一的,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专业机构与学者,如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中国和东亚研究中心等,以及诸多汉学家、专业学者,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于中国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如戏曲、电影、茶叶、文物、瓷器等的国外专家,他们对于中国某一类文化有专业的了解;三是国外普通大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普遍较浅,且因个人兴趣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取决于中国文化对他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就文化的本性和结构而言,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必然是分层次、分阶段、有规律的,通常是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文化有三个层次:外显的是物品文化,比如为外国人高度认同的熊猫、茶叶、餐饮、瓷器等;中间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中国风俗、道路等;最内在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包括中国的伦理、哲学,是中国文化最深刻、最具有内在意蕴的内容。外国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顺序也是有规律、分层次和分阶段的,了解“舌尖上的中国”肯定比理解“哲学上的中国”更容易。因此,扩大和加深中国文化对于国外大众的影响力的基点,要放在满足国外大众各个层次的需求上,按照文化层次和结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我们必须遵循文化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走向世界,而不是无序放射、相互矛盾,以致效果递减。尽管大多数国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有了解和接受的朦胧意愿,但是并没有须臾离不开中国文化产品的真切感受。因此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面对汉学家们,我们应当系统而不是零散的、深刻而不是肤浅的,与其在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尊重他们的劳作成果。面对专门与中国某种文化片层打交道的国外各行专家,则需要在文化产品的深度意蕴上提升发掘,融入中国文化现代内涵的阐释。吴为山的老子雕像,之所以获得世界雕塑金奖,不仅因为深刻表现了一个崇尚虚怀若谷、无为之道的老子,更因为其彰显着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发展精神,进而为中国主张的和合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做了很好的艺术注解。面对国外喜爱中国文化的大众,在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日常需求的同时,应逐步引导和启迪他们认识产品包含的内在文化意义,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通过丝绸之路传给欧洲人的中国园林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等等改变了欧洲近代生活格局的物品文化,进展到更有深度的思想价值层面。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对的发展和反贫困问题、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等等都需要全人类重塑价值观,建设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其中,中国主张的和合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中相关思想有内在的融通之处。我们需要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叙述共同的文化故事,寻找共通的深层文化结构,以表达显现为差异样态文化的共识意义,使中国文化自信、自如地走向世界。 (作者为苏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顾农:鲁迅推荐的两种书
- 下一篇:“当今大学生对鲁迅依然怀有高度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