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5/07/02 11:07:53 光明日报 张梦泽 参加讨论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日前落幕,年仅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不负众望,连闯三关,成功夺冠。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无数网友在电视机前跟着选手答题,在微博、微信上热烈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记忆空前高涨的参与度。其中,最受观众热捧的环节无疑是“飞花令”。选手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气质沉静的武亦姝正是由于在“飞花令”中展现出超凡的诗词阅读量,因而圈粉无数。 飞花令是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当然,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飞花令”除了“花”之外,诸如“月”“酒”等都曾被用作关键字;对诗句要求也没有这样严格,选手只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即可过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