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学”:最具北京地域风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1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坤宁 参加讨论
10月14日,由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等与会,大家就如何充分发掘北京文化历史语境与现实图景中的文学基因,如何整合北京优秀的写作资源,创作与时代精神相契的精品力作这一主题,展开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对话。 用京白写京事 在现代北京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北京地域风情的文学流派之一。2016年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作为现代文学公认的“京味文学之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身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一代代作家,继续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与文化风俗为主题,展现北京的风格与魅力,而这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及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公认的“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领军人物”,著名作家叶广芩的作品始终在用京白写京事,创作了大量深富文化魅力和精神内力的京味小说。谈到自己的“童年与乡愁”时,叶广芩说,走南闯北,我不能忘记北京的胡同,不能忘记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众不同;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我非常宝贵的积淀。” 融入城市灵魂 “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老规矩的典范。很多老规矩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且并无文字记载,它的传承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家庭熏陶和耳濡目染。作家的写作也当有一个融入的过程。比如说要想完全融入北京的规矩和文化,可能得经过几十年,因为生活习惯、习俗和生活理念是不一样的。”当代“京味作家”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刘一达则从“老北京的规矩”入题,倡导京味文学的写作应当融入城市的“灵魂”。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提出了自己对于作者与读者文学素养的理解,“用文学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同样是一种对北京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著名作家肖复兴认为,作为北京这样一座帝国古都的城市建设,文化是其根基。他说:“城市可以和社会和经济一起飞速发展,但作为一座古老城市的象征,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与文学,它们是我们祖辈脚下踩出来的泡。” 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青年作家石一枫说:“‘京味’似乎已经不再与那些仪式化的旧有风俗相关,而是被内化成了一种语调、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京味小说不再包含民俗意味,而演变成城市人心态的写照。” 打造首都水准 在论坛上,各位创作题材各具特色、艺术风格迥异的作家从各自的创作角度,为北京文学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在新的时代继续打造专属于首都的文学水准。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尝试以“新京派”来概括这一时段的北京文学。在他看来,地理,显然不只是一方水土或天文气象,也不只是旧墙遗址或人文景观,对于当代北京来说尤其如此;它的地理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政治文化汇集之处,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原创地。 著名作家宁肯说:“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总之,城市是时间的容器。北京在我看来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如果这不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宿命。无论什么,作为一个作家,北京给予我的我都照单全收,一切都在我的写作范围之内。” 作为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作家有着丰富的创作灵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同时也必须是在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大前提下进行创作。网络文学是文学作品中与市场结合较为紧密的,必须要以正三观、正能量为创作的理念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2013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文联和北京作协的领导们关怀与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北京作协网络创作委员会,这让我们网络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关爱。我们一定努力创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