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上海研讨丹·布朗现象通俗文学:给纯文学提供更新和突围的途径(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丹·布朗之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在朱振武看来,还在于他的作品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和对经典文化的解构,是他对人们的生存焦虑的关怀和纠缠于当下人们心中的疑点的诠释,是其雅俗相融的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对接受群体的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他的小说中的知识像是百科全书,但他不是呆板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化成一个个道具。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像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观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那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动作,注视着他手上不断翻新的每一个道具,这也是他的作品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像丹·布朗这样的畅销作家,会经常进入文化研究学者的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在他们眼里,这些作家的作品,就像评论家王宏图说的,往往被当成一个背景,而不会去关注其文学性。这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在文学研究上就没有价值。在王宏图看来,惯常的纯文学模式当然汇集了人类的智慧,但很多时候呈现为一种很僵化的形式,有丰富文学经验的作家看一些纯文学作品,看几段就知道它的风格,而没有受过系统文学训练的读者,又不适应得不到应有的娱乐。“所以,一种形式通常是盛极而衰的。没有永恒存在的形式。当纯文学陷入僵化模式的时候,它需要从表面上看似粗俗,实则很有活力的形式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作过分精致化以后,一些通俗小说可能会给它提供新的更新与突围的途径。通俗文学貌似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其中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力、智慧,却会成为将来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发展的催化剂。”
    相比而言,评论家王鸿生对朱振武与张爱平由这本书开启的合作模式,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他的观察,且不说国外读者对中国的文学作品缺乏了解,他们对于中国对他们国家作品的翻译与研究,也是不了解的。这里面存在文化贸易的逆差。“所以,我们出去留学,留在国外大学机构或科研机构工作的这些学者,能够携手和国内学者来共同做一些事情,并以外文的方式,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推介出去,可谓意义重大,这个合作模式很有推广价值。”而其推广价值用朱振武的话说,是因为这部书不是中国的外国文学学者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足以为外人道也,是直接与西方学界对话。
    而这一对话的重要性,归根到底源于丹·布朗小说本身的价值。诚如王鸿生所说,像丹·布朗那样的作家出现,使我们在获得阅读愉悦的同时,能思考一些阅读背后的问题,也能更多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在这样一个模拟文化、虚拟文化越来越占据精神生活位置的时代,我们怎么能使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这样一个趋势做抗争,给我们的内在生活,给人类的精神世界保留一个不能被异化的领域,从有着相当强的当代性的丹·布朗现象里,我们能得出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