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由偏向选择到负气放任——论“爱V不V”的基本功能与语用解读


    【摘要】“爱V不V”的“爱”的“愿意”义是其“喜欢”义项通过“原因?结果”的转喻模型推理得到的。“爱V不V”结构本质上是一个选择表达式,即“爱V,(或)不V”,其基本功能是表达“偏向性给予选择”。由于这种“给予选择”常出现在说话人被迫的语境中,所以“爱V不V”表达“负气放任”义的用法越来越普遍。
    【关键词】 爱V不V;基本功能;语用解读;爱理不理
    一、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口语交际中,“爱V不V”结构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形式,其表达功能多样,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例如:
    (1)你爱去不去,反正拿来是你用。(王小波《变形记》)
    (2)“爱打不打,不吃也可以。”(王朔《过把瘾就死》)
    (3)你爱信不信,他就是带着钱走了。(王朔《橡皮人》)
    (4)孙太太爱理不理地应了一声。(钱钟书《围城》)
    学者们对于该结构的结构来源和功能表达方面作了一定研究。结构来源方面,俞敦雨(1982)认为该结构是古代汉语中的“互文”修辞格在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残留现象,应从“互文”的结构特点(结构的对称性、语义的互补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迟永长(1995)认为该结构是由“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这一两重复句紧缩而成的;李卫中(2003)认为该结构是一个固定格式,是汉语趋简精炼的要求,是通过表层语法形式的缩减、凝固而造成深层语义的增殖,是由“爱A,就A,不爱A,就不A”缩减形成的;刘承峰(2004)认为该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构体。功能表达方面,许维翰(1982)认为该结构有“听任、听便、任凭”的意思;迟永长(1995)、李卫中(2003)等人认为该结构的语义有两类,一是表示“随便”,二是表示“随便+不满”;刘承峰(2004)认为该结构本质语义是说话者对可能世界中不同动作间一致性关系的蔑视。
    以上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爱V不V”结构的认识有所深化,但对于这一结构的结构来源和功能表达的研究尚存一定问题(具体问题将会在下文的相关讨论中指出),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将主要围绕“爱V不V”的结构来源和功能表达两方面来展开,对“爱V不V”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讨论以下问题:
    1)“爱V不V”结构中的“爱”究竟为何意?
    2)“爱V不V”结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3)“爱V不V”的基本功能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解读是什么?
    4)“爱理不理”的特殊之处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爱V不V”基本功能
    “爱V不V”结构中的动词“爱”和副词“不”是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和“不”连接的动词是相同的且是可变的。
    1.“爱”之“愿意”义解
    李文浩(2009)认为“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归属于“爱V不V”结构本身的,是整个结构所赋予的,跟“爱”的语义本身没有关系。我们同意李文浩(2009)所说的,“爱V不V”结构的语义并不是由“爱”本身决定的,但至于“爱”的语义是什么,还应在“爱”已有义项中得到反映。
    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归纳出“爱”有四个义项: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可带名词宾语。②喜欢某种活动、状态。必带动词、形容词宾语。③爱护;爱惜。必带名词宾语,限于少数双音节名词。④容易发生。必带动词、形容词宾语。宾语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意发生的。
    我们认为,“爱V不V”结构中的“爱”的确切语义可以认定为“愿意”(“爱V不V”意为“愿意V或不愿意V”,具体论述见下文),而“愿意”之义则来源于上述四种义项中的义项②,即“喜欢”。“喜欢”和“愿意”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对某件事或某种活动喜欢、有兴趣,所以才会愿意去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爱”表达“愿意”之义,是通过转喻实现的,是转喻中的“因果转喻”,“愿意”是“喜欢”的结果,用原因“喜欢”转喻结果“愿意”,使“爱V不V”结构中的“爱”具有了表示“愿意(做某事)”的意思。
    2.“爱V不V”的基本功能概括
    关于“爱V不V”结构来源,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迟永长(1995)等人认为的“爱V不V”结构是紧缩复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爱V不V”结构是一个固定格式。我们认为“爱V不V”结构是一个选择表达式,“爱V|不V”意为“愿意做或不愿做”,它是由两个选择表达选项紧缩而成的一个选择表达式,它虽可引申为“如果愿意做就做,如果不愿意做就不做”的意思,但若从结构或来源的角度看“爱V不V”结构只能是“爱V(或)不V”缩合而成,“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则是“爱V,(或)不V”这个选择式推理得到的意义,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含义。
    已有研究大都认为,“爱V 不V”蕴含两种语义:一是随便义,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二是偏于否定。我们的理解是,所谓“爱V 不V”结构的“随便”义就是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爱V”或“不V”都不强求,任其随便选择;“否定”义则是在“爱V不V”结构中对于“爱V”或“不V”的选择不再是无论选择哪种都无所谓,而是偏向否定的选择,即选择“不V”。
    我们认为“爱V不V”结构的基本功能就是表示随便义,任其选择,释义为“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存在着“V”和“不V”两种可能的选择。“爱V不V”的基本功能表达所出现的典型语言环境是这样的一种对话场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实施某个行为(即“V”),但其又临时知晓听话人不愿意实施该行为(即“不V”),说话人不想放弃自己的意愿又不愿意强迫听话人必须“V”的情况下,采用一种表面上折中的表达“爱V,或不爱V”,任凭听话人自己选择“V”或者不“V”。
    三、不同语境下的“爱V不V”的语用解读
    以基本功能为基础,处于具体语境,“爱V不V”往往能推理得到不同的语用解读。根据现有语料分析,它主要分布在两种语境中。
    1. 对话语境
    对话语境是指听说双方面对面(也可能是电话)交流的,“你一言我一语”的会话情境。“爱V不V”结构常常出现于对话语境中,例如:
    (5)贺玉茹打来电话:清民,我可是请你来给我压压阵势的。没别的意思。你可要来啊。
    杨清民笑道:我真是挺忙的啊。
    贺玉茹有点生气,说,你爱来不来吧。就把电话挂了。(谈歌《城市警察2》)
    (6)“饭都不吃?都做好了……”
    “说不吃就不吃——你别烦我!”
    “爱吃不吃,真他妈不知好歹。”马林生愤愤地甩手离开。(王朔《我是你爸爸》)
    (7)小坡又给母亲磕了三个头,刚要起来,哥哥说:“还有我呢!”
    小坡假装没听见,站起来,对哥哥说:“你要是叫我看看你图画,我就给你磕!”
    “偏不给你看!爱磕不磕!”哥哥说。(老舍《小坡的生日》)
    例(5)中,贺玉茹想让杨清民来压阵,杨清民以“忙”为借口推脱了。贺玉茹答了一句“你爱来不来吧”,从字面讲是你想来就来,你忙就不来了,是给杨清民二选一的选择,表示二者随便选一个都行。但从贺玉茹讲话的语境中的“有点生气”“就”来说并不是,杨清民开始拒绝了贺玉茹的邀请,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贺玉茹心理上的要求,心里不高兴(我贺玉茹请你来你都不来,一点面子都不给),但心里还是想让他来,所以又给出了选项,让杨清民选。贺玉茹说完话没有给杨清民拒绝的机会就强行中断了对话,用行动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对方能对此有所反应,改变主意,选择“爱来”。例句(6)中马林生想让对方吃饭而且语气委婉,对方不吃而且态度恶劣,马林生听到后给出了随便你吃不吃的选择,下文紧跟的“真他妈不知好歹”“愤愤地”的表述充分表达了马林生说“爱吃不吃”时伴随的对听话人没达成自己让他吃饭的愿望的生气和不满的情绪。例句(7)哥哥拒绝了小波的交换条件,用“爱磕不磕”表达了随便你、愿意磕就磕不愿意就算了的意思,表露出对小波用磕头换图画书的不乐意和不满。
    可见,“爱V不V”在对话语境中往往能够获得“随便+不满”的语用表达功能。该功能获得的过程可简述过程如下:
    在对话语境中,“爱V不V”结构所表达出的说话者的肯定希冀偏向十分明显,即希望听话者能顺从自己的意愿选择“爱V”。听话人当然也知道说话人的意愿,但听话人之前已经表达出“不愿意V”的明确态度来。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尚不甘心,还抱有最后希望给予听话人选择,期待听话人能重新考虑“愿意V”。可见,“爱V”是说话人的期待,“不V”是听话人的态度。说话人在明知听话人“不V”的情况下,还要听话人选择“爱V”,既是心有不甘的表现,也表明自己对听话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是介意的,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至于给出“不V”选项,则是因为虽然内心特别希冀听话人能许可自己的请求,但在已知对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又不能过分勉强,所以不得已还是要给出“不V”选择,这也是在表面上无奈给出听话人自由选择的空间,即由其随意选择。
    可见,这种语境下,说话者正是通过“爱V不V”的表达让听话者感知自己 “随意选择+不满情绪”的复杂态度,来促使听话者进行偏向肯定的选择“爱V”。
    这个推理过程从会话含义理论也可以解释,说话人说“爱V不V”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因为说话人其实是希望听话人选择“爱V”的,虽然明知听话人是“不V”的,违反的原因一是不甘心听话人的“不V”,原因二则是借此表达对听话人没有顺应自己的意愿的不满。说话人明明对听话人的态度很介意,现在却通过“爱V不V”表示自己无所谓,这种反常的无所谓其实是最大的“有所谓”。否则说话人完全可以直接用“那你忙吧”、“那你就别吃了”、“那你就别磕了”等表达。
    2. 评说语境
    “爱V不V”结构出现于评说语境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评说语境不是具体的对话而是叙述性的语篇,另一种是“爱V不V”结构虽出现于对话中,但它不是针对听话人而言的,而是针对听说双方之外的人的评说。叙述性语篇包括新闻报道、叙述文章等,“爱V不V”结构往往出现于新闻报道多一些。
    1)出现于叙述语篇中。例如:
    (8)不去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特点服务。只端上这一大盘子,管你爱吃不吃,爱买不买。(北大语料库《市场报》)
    (9)一副衰败破落的样子,却敝帚自珍,门票高得惊人,观光者爱来不来,悉听尊便。(北大语料库《报刊精选》)
    例(8)中,描述了市场上的一种现象:商家不管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单一服务,顾客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就算了,的确表达了“随便义”。但文中上下文“不同”和“一盘子”的对比,商家违背了“顾客至上”的原则,表达了叙述者对此现象的不满或者是不同意,认为不应该出现“爱吃不吃”的现象,认为商家应该为客户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务,对商家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持批判的态度。例句(9)中“爱来不来,悉听尊便”中“爱V不V”的“随便义”很强烈,表示“你愿意来不愿意来都行”的意思。叙述者对“衰败破落”和“门票高的吓人”的景点对待顾客也是漫不经心,毫无招揽生意的念头这一现象很是不满,持否定态度。
    所以这类语境中的“爱V不V”往往是评说者着力批评的一种现象,它反映的是被评说者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态度。因而,报道中的“爱V不V”虽是一种选择表达,但在叙述者看来,被评说者任由“不V”现象的出现是一种不正常、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这也正是叙述者所要揭露批判的。
    该语用功能获得的推理过程如下:
    当“爱V不V”结构出现在报道某种现象的叙述语篇中,它牵涉了角色转换问题。报道者对报道现象的看法是他自己的概括,他将其转移到了被报道者的身上叙述出来。文中出现的“爱V不V”是报道者以被报道者的角色叙述的,这样做能让报道的某一现象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在报道者看来,对“爱V不V”两项选择的随便是不应该的,因为被报道者不该没做好服务或工作,放任“不V”这样的选择,而应该把该做的做好,减少选择“不V”的机会,增加“爱V”的几率。
    上面的例句(8)和例句(9)中并未直接出现被评说者,下面的两个例句是直接出现被评说者的。例如:
    (10)当了团长,又有刘会长撑腰,马老五便有些忘乎所以起来,平日里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有时就连县长的话也爱听不听。(季宇《县长朱四与高田事件》)
    (11)有家厂子看门的师傅,过去对有人将厂里的材料拿回家,爱管不管。(北大语料库《报刊精选》)
    例句(10)中,按照正常的认知,对于县长的话,社会地位低的马老五应该是要选择“听”的,应该给予肯定的回应。“爱听不听”表示“听”与“不听”间的随意、任凭选择。马老五当了团长后,有刘会长撑腰,他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上升了。他能够进行随便选择“听”与“不听”时就打破了以前社会地位要求他进行的肯定性选择,偏向否定义“不听”。因此在此等情形下“爱听不听”偏向于否定的“不听”义。
    例句(11)中的“爱管不管”同样也是侧重表达否定选择,而不是选择“爱管”或者“不管”都无所谓。看门师傅对有人将材料拿回家的现象是必须管的,师父的施为动作应该是肯定性的动作,根本就不应该选择“不管”。当与表示随便义的“爱管不管”搭配时,就表示看门的师傅进行了随意性的选择,这种随意性的选择就其职责来说本身就是不允许的、否定的。显然这类语境中的“爱V不V”侧重表达的是评论对象的“不V”之行径。
    其语用推理过程如下:
    评论对象对于“爱V不V”结构若是按照原始的意愿和要求进行选择,选择应该是单一肯定的“爱V”,不能选“不V”。但当他的行为出现了“不V”和“爱V”平等的、可进行随意性选择的选项时,评论对象随意选择“不V”违背了原始的意愿,违背了选择者身份要求的,是不应该出现的选择,“爱V不V”的随便义就伴随着否定倾向。当“爱V不V”偏向否定时,叙述者才能突出批评其“不V”,故“爱V不V”结构在此情境下表现的是偏向否定“不V”之义。
    2)仍出现于对话中,但“爱V不V”是现时对话中对听说双方之外的人的评说。例如:
    (12)我们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为了两个单位的合作来干杯啊。他爱喝不喝,我们不要强迫服务嘛。(百家讲坛《涉外礼仪》)
    (13)积压,积压完了以后你还得借,所以现在你也没治!是国营企业,他爱借不借,对不对,到时候给开支就行了。(陈志强《北京话调查资料》)
    例句(12)中的“爱喝不喝”既不是针对说话人的,也不是针对听话人的,而是对听说双方之外的动作发出者“他”而言的,基于和平友好原则,说话人要求“他”“喝”和“不喝”的意愿偏向性均衡,就不存在意愿没达成而形成的态度强迫,说话人还是让动作发出者“他”任意选择“愿意喝”或“不愿意喝”。“爱喝不喝”表达的就是“愿意喝就喝不愿意就不喝”的随意选择义。例句(13)中的“爱借不借”也是同样的情况,说话人对于动作发出者“他”选择“爱借”或者“不借”无论哪一种,都无所谓。
    其语用推理过程如下:
    “爱V不V”结构是一种选择表达,有选择就有自由,因而也就有了“随便某人怎样”的意思。“爱V不V”结构出现于对话时,对听说双方之外的人的评说,表示的是“爱V”或“不V”听任听说双方之外的动作发出者选择,说话人对被评说者在“V”与“不V”间的选择意愿是均衡的,并不要求被评说者要选择哪个,所以被评说者就有了充分的自由进行选择,因而“爱V不V”结构在此类语境中只表达了“随便义”。
    四、特例“爱理不理”分析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同大多数“爱V不V”结构不同的是,“爱理不理”不仅可以做谓语,还可以充当定语、状语、宾语等。
    1.作谓语
    在语料中可以发现,“爱理不理”不同于“爱V不V”结构的其他例子绝大部分都是充当谓语,“爱理不理”可充当谓语,但比例较小。例如:
    (14)你冷吧!你爱理不理,冷若冰霜,怎么样都行。(北大语料库《读者》)
    (15)而厂里有关部门还爱理不理,要你给他递烟、讨好。(北大语料库《报刊精选》)
    2.作定语
    “爱理不理”可以充当定语成分,但“爱V不V”结构中的其他例子只有在表示人物的态度、神情时才能充当定语,放在“样子”、“态度”等词前面。例如:
    (16)那伙计本来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这种土头土脑的外乡佬,他一向看不顺眼。(古龙《陆小凤传奇》)
    (17)我相信在她的笔下,无论舞女,歌女,大学生,都是意气风发,爱理不理的女强人。(亦舒《香雪海》)
    3.作状语
    “爱V不V”结构充当状语时,绝大多数都是“爱理不理”,其他例子只有表示动作发出者的状态时,才会充当状语。例如:
    (18)那人吃一惊,站住脚把孟二楞斜瞟一眼,爱理不理地又要往前走。(马峰《吕梁英雄传》)
    (19)营业员爱理不理地瞥了我一眼,就掉头过去继续往架子上摆洗发药。 (北大语料库《读者》)
    4.作宾语
    在北大语料库中,“爱V不V”结构中能充当宾语的例子仅有“爱理不理”。例如:
    (20)很多时候遇到的是爱理不理,面无表情。(北大语料库)
    (21)前养成的用手说话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对大人焦虑的呼喊,常常是爱理不理。(北大语料库《读者》)
    显然“爱理不理”能够出现的句法位置更为自由,其表现已经很像一个形容词了。那么,“爱理不理”为何能比其他的“爱V不V”词汇化程度更高呢?我们认为这与“理”的语义有关。“理”(指“理会”)虽是一个动词,但其动作义并不明显,是一个泛义动作动词,比如对于别人给予“我”的所有言行刺激,“我”都可以“不理”。当“爱理不理”用于评说语境中时,其功能是用于表达评说对象的态度,这就使得本身动作性就弱的“爱理不理”进一步词汇化,成为形容某人态度的形容词了,而当其词汇化程度很高时,便能出现于所有形容词能出现的句法位置了。
    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爱V不V”结构中的其他例子,比如“爱听不听”、“爱看不看”、“爱读不读”等也越来越多地具有丰富的句法功能,向“爱理不理”靠拢。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爱V不V”结构构成,阐明了它的基本表达功能,对“爱V不V”结构的各种表达功能作了语用解释,并对特例“爱你不理”也进行了单独的分析描述。
    关于“爱V不V”的结构构成,本文主要是对“爱”的语义进行了考察分析,我们发现“爱”的“愿意”之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通过转喻推理得到的。“爱V不V”结构是一个选择表达式,它是由两个选择表达选项紧缩而成的。其基本表达功能是“随便选择”义。关于“爱V不V”结构表达功能的语用分析,本文主要结合其出现的具体语境及会话原则、礼貌策略对其具体分析。主要有对话语境和评说语境。对话语境中,“爱V不V”结构的功能表达偏向性十分明显,表示随便义并含有不满情绪,并想以此促使听话人进行肯定选择;在评说语境中,“爱V不V”结构的功能表达是偏向否定的。最后,对于特例“爱理不理”主要分析了其在句法功能的特殊之处并从动词“理”字角度阐释了其特殊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迟永长:《“爱V不V”句式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现代外语》2009年第3 期。
    [6]李卫中:《析“爱A不A”固定格式》,《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7]宋春秋:《“爱V不V”语义结构分析》,《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第24卷第3期。
    [8]许维翰:《“爱……不……”与“爱……不……的”》,《汉语学习》1982年第2期。
    [9]俞敦雨:《“爱X不X”式的分析》,《汉语学习》1982第2期。
    [10]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