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第12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何贺婧)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吸引了外语界与汉语界的众多学者,近年来相关理论的应用更是得以蓬勃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言学流派。11月27—28日,第12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本届会议以“认知语言学:前沿问题与领域拓展”为主题,与会学者的讨论展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拓展。
    增强跨学科“战斗力”
    认知语言学从其诞生之初,就以“不走寻常路”的跨学科、多视角研究为人瞩目,在40年的发展中,一直注重关注并吸收新兴知识领域的方法与问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倡导,认知语言学研究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力图为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如隐喻和转喻的理解、语言创新的机制提供新思路。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理解语言的思路,可以启发学者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语言运作的方式。此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应该运用于汉语研究,采用语言对比的方法,将研究成果服务于语言教学和社会语言使用。而外语教育实践也亟须认知语言学的实证成果给予有效的理论指导。
    当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将认知语言学方法纳入自己的“武器库”,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注意到批评话语研究近年来出现的“实验转向”,他介绍了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预实验研究和主实验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思维的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词汇语法和篇章的构思。”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张辉发现,语料库实验表明,贸易争端新闻话语对非对称构式或交互构式存在使用偏向;预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政治话语中,交互构式的信息顺序对责任归咎和攻击性感知没有显著影响;主实验结果表明,交互构式的责任归咎较均等,非对称构式的语态转换对攻击性感知并无影响。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达格玛·迪维亚克(Dagmar Divjak)针对计算认知语言学这一话题,表示要充分利用学习计算模型研究认知语言学。她认为,应用语言学基于语言是动态系统的前提,并受一般认知能力考虑,最受关注的一般认知能力是分类、抽象和想象(包括隐喻、转喻)。学习计算模型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改变人们运用语言的思维方式。
    构式语法理论与研究呈现新趋势
    语言各要素及其组合、演变遵循着怎样的规律,这个问题是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试图破解的核心难题。早期的分析学派们认为,语言的结构遵循着如同某种“模块”组合的构成原则,代表观点即生成语法理论。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的问世,已经昭示了模块式分析无法理解语言的深层逻辑。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即注意到生成语法尽管对规则结构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对习语等不规则结构却显得无能为力。与认知语言学相伴而生的构式语法理论正发端于对习语等不规则结构的研究。“构式语法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将构式观念由内而外逐层推展,充分发挥构式语法观念的学理价值。”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施春宏认为,构式语法将构式视为一种规约化的知识,这决定了如何认识构式的内涵和范围及构式网络特征。构式语法将语言交际当作构式知识建构和使用的过程,构式既是使用的产物,也是使用的单位,还是使用的方式。互动是构式生成和运作的基本机制,构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进行构式形义特征的分析中,需要倡导精致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整体,重视还原,强化多重互动关系的整合机制分析。
    构式语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语言现象的分析,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从构式语法的具体案例出发,介绍了“X看”的构式化及其演化动因。他借助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以历史构式语法视角,运用构式化理论,分析了主谓结构“我看”的构式化过程,揭示了“X看”的构式化与构式演化规律。文旭在研究中发现,在新分析、语用推理以及句法语境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随着实词“看”的语义不断虚化,“我看”句法结构不断变得紧凑,最终构式化为“我看”来表示说话人主观性的认识形态。
    类似“我看”这样常用而不自知的语言现象经过语言学家们的分析,得以揭示其背后的语言演变规律。上海师范大学陈昌来教授的研究注意到人们对于表否定评价的立场标记“少来”这类话语的使用。他认为,说明立场标记“少来”由于受到交际双方关系地位以及前后语言成分的影响,在具体语境中浮现出的负面语义强度有所不同。在代动词“来”的并入以及“少”的隐喻与语境吸收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少来”最终演变为一个表否定评价的立场标记。
    慕尼黑大学施密德教授(Hans-Jorg Schmid)探讨了与构式概念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在他看来,要以更动态的方式分解和重建结构,并从强化和常规化模型的角度提供答案。针对英语中的模式,他使用语料库方法,揭示了在构式概念下的众多变化类型和维度,通过提供更动态灵活的观点了解公共惯例和语言知识,处理这种变化。
    认知语言学推动语言的复杂性研究
    在不同语言的比较中,文化认知角度的研究不仅力图揭示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等因素,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照。以英汉语言对比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提出,应重视彼此的结构差异及其认知方式这一观点。在他看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对比研究更需要推重彼此的结构差异及其认知方式。英汉差异需要从结构切入找寻各自的语言特征,挖掘结构表象差异背后英汉民族的认知区别,关切主导性倾向。研究一种语言,需要关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而且要上升到民族思维角度。
    深刻理解语言差异,有助于增进语言使用双方的理解。在汉堡大学教授庞特(Klaus-Uwe Panther)看来,物质力量和交流力量的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会对听者在解释预期的说话者含义时所作的推论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在医患身份的研究中,他注意到及物使役结构的形式和指称特点,并强调,认知语言学范式应该增强语用理论。
    透过语言的句法、语义,语言学家们探知更复杂的认知因素。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阐述了时空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他认为,名词与动词的用法能够反映出世界、语言与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使用中,名词空间性和动词时间性的变化与句法语义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动态的句法语义观能够更内在一致地对语言使用中的常规与非常规、典型与创新用法等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也能在更高层面实现理论抽象。
    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