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加强锡伯语的保护、传承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徐嘉林 李晓聪)11月20日,锡伯语的传承与满文文献清史研究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召开。
    清代满文档案浩如烟海,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若无专业知识则无法利用与研究。锡伯语则在海内外满学界被称为现代“满语口语”,懂得锡伯语的学者无需使用工具书就可以阅读满文档案。这说明满语与锡伯语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与学术创新意义,为清代民族史、边疆史、对外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长春市锡伯文化促进会会长韩红介绍了锡伯人在吉林省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及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历史。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清乾隆年间于东北迁往新疆戍边。时至今日,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新疆的很多锡伯族同胞都会到沈阳锡伯族家庙举行纪念活动,庆祝“西迁节”。各族同胞共同缅怀西迁历史,铭记为国戍边的光荣传统。
    多维度深入清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庄声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档案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等多种满汉文史料,探讨了乾隆年间皇家索约尔济围场火灾及其生态危机,介绍了索约尔济围场的设立过程及围场范围。通过分析大量失火案例,黑龙江将军衙门管理下的围场事务、失火缘由、损失情况、对涉事官员、逃人的处罚情况等,庄声提出,康熙三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五年,索约尔济围场作为皇家围场其生态资源在政府管理期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围场被撤销,索约尔济山瓜分给各部众以后,失去政府的庇护,大兴安岭一带的生态系统逐渐恶化。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薛刚通过《大清历朝实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及部分文集的记载,对清朝中央部院衙门的画诺体制进行了深入阐述,分别介绍了画诺制度的历史演变,画诺一词在文书中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清朝中央部院衙门画诺的格式及运行。他认为,到了清朝后期,画诺体制出现诸多乱象,这与当时官场懒政、怠政的吏治环境有直接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冬阳对清前期的银两制以及利益集团进行了深入阐释。他通过分析道光帝拒绝以银元制替代银两制的上谕,提出银两制维持了清代财政体系的弹性,与地方财政紧密联系,大商业资本、大地主也极度依赖白银,这些都使得银两制与利益集团挂钩,其地位无法撼动。但到了晚清,银两制暴露其根本缺陷,银元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
    庄声还通过对比俄国人克罗特科夫在1899年的考察报告和相关文献记载的锡伯族喇嘛庙靖远寺的寺院结构、人员、供奉的佛像画像等基本情况,得出寺院主体结构变化不大,佛像、画像的名称与蒙文大藏经记载相符的结论。庄声认为,锡伯人受嫩江流域时代的蒙古文化影响较深,直至民国时期仍遗留蒙古文化要素,锡伯人最后的喇嘛见证一切,藏传佛教在锡伯人中曾辉煌一时。
    吉林师范大学满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忠良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为主要史料,对清前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民族交流与互动、该流域蒙旗与锡伯等民族交流及其关系,以及清朝所采取的相关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各民族间是互助互惠、相互依赖的,可以和平共处,但如果出现经济利益纠纷,就会阻碍民族间的交流互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与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主办方供图
    
    长春市锡伯文化促进会的锡伯族代表参会。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