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论笔画组合关系变异对字形系统的影响——以三国吴简中的点画组合为例


    隶书以后的汉字字形系统研究可以分整字、构件和笔画三个层面。其中整字和构件的研究均可分为表层和深层两级,表层成分主要指构件形体及数量、位置、方向等,深层成分指其在字形中的功能。构件的形体与功能互为表里,形体就是为了表现功能而存在的,功能的实现则必须要借助形体。然而构件并不是构成字形的最小单位,构件的实际构成成分是点线和笔画,其中古文字阶段构件的书写单位是点线,今文字阶段书写单位变为笔画。笔画是无功能的构形成分,不具有整字与构件分析的深层结构。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笔画的表层也可以分为两级,即单一笔画与笔画组合关系。单一笔画是笔画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关于笔画组合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亟待深化。
    一、笔画组合与字形系统的关系
    1.笔画组合关系的定义
    笔画组合关系包含不同笔画的组合、笔画间的量差配合及其变异。笔画组合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笔形按照一定的数量、位置、方向形成的具有固定结构关系的书写单位,是介于笔画与构件之间没有功能的构形成分。以隶楷过渡阶段的三国吴简字形为例,除了基本笔画之外,吴简中的笔画组合还对隶书笔画系统中书写复杂、不符合书写生理、影响字形美观稳定的笔形通过组合的形式进行了改造。
    
    2.笔画组合关系与笔画
    王贵元(2014)指出“综观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在遵循支配原则下的定轨运行中,并非全是被动进行,而是在系统化、主动性的规划中进行的。规划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笔画层面,把描绘物象的变化无端的篆体成分规划为有数的笔画种类;二是笔画组合体层面。我们称其为笔画系统生成的二元途径”①。汉字笔画系统就是由笔画种类和笔画组合关系构成的整体。因此,笔画是笔画组合关系的基础,笔画组合关系是笔画对上层结构产生影响的方式。只有当笔画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搭配在一起,才能构成构件;当该构件的笔画组合关系发生变化,则造成构件异形。如在隶变和隶楷阶段的字形改造过程中,构件“止”省略左侧短竖画写作“上”,继而笔画组合“”变为两个点画“”的组合,构件形体变为“”。构件形体经历了止→上→的演变,并造成构件功能从表意构件变为记号构件,实际上是笔画组合关系变化导致的。
    
    此外,傅永和先生在《汉字的笔画》中指出:“掌握汉字的笔画组合关系,对准确计算汉字的笔画有很大帮助”②。因此,笔画的组合及其量差配合关系对汉字笔画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笔画组合关系与构件
    王宁先生指出“构件由于书写原因,产生了减省笔画或构件、改换构件放置的方向、改变某些笔形或两个以上构件粘连的现象,称作形体变异。变异后的构件,称作构件变体,变体可以与正体构件认同后仍具有与正体相同的构意”③。结合前述笔画组合关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笔画组合不等于构件,二者分属不同系统;二是笔画组合关系的变化会对构形系统产生影响。下面分而论之。
    (1)对构件形体(表层)的影响
    
    (2)对构件功能(深层)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画组合是介于笔画与构件之间的过渡层级,在今文字字形系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多途探索阶段颇具价值。对笔画组合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字形系统中笔画的演进、构件异形的产生与归一,构件的混用,以及字用系统中异体字、派生字、同形字和形近混用等问题的研究。
    二、三国吴简中的点画组合及其变异
    (一)全点画组合
    全点画组合主要指由两个以上的左点、右点或提点组成的笔画组合。这些全部由点画构成的笔画组合在结构上都是相离的关系。
    1.两点组合
    
    
    
    
    2.三点组合
    三点组合的基本形态包括纵向组合“氵”和横向组合“”。“氵”一般出现在字形左侧,是对小篆“水”复杂线条的简化,即构件“水”的异写形式之一。笔画组合“”往往出现在构件的底部,是对原点线和笔画形体缩短后形成的。三点组合不管在字形一侧还是构件底部,都为其他构件形体的书写让就了更多空间,使整字形体趋于方正,不至于过长或过宽。横向三点组合“”美化了构件,使其更具稳定性。
    
    此外,点画组合“氵”还对笔画组合中在字形左侧的“彳”进行了替代式改造,可以看成构件“彳”笔形缩短造成的笔画组合同形,实际上精简了笔画组合系统。改造后的笔画组合“氵”比“彳”更节省空间,作为独体构件虽然功能上已经发生变化,但仍具有别异的作用。
    
    3.四点组合
    四点组合“灬”往往出现在字形的底部,一些来自构件“火”的变体,一些则来自篆体字形下部纵向的点线。笔画组合“灬”就是隶书为了保持字形方扁而进行的调整。
    
    四点组合“灬”还通过改变笔画放置的方向并缩短笔形的方式,对字形底部的多种笔画组合进行了替代式改造。如寡字下部构件为“分”,吴简中的“分”写作,将笔形方向摆正并缩短后,即变为“灬”。
    
    4.点画组合的变异
    在对其他笔画进行改造的同时,点画组合也受到其他笔形的改造,而变为更加易于书写的形体。在吴简中,组合在一起的几个点画往往被连为一个直笔,变为长横画或竖画。
    
    (二)点横组合
    点横组合是指由点画和横画构成的笔画组合。
    1.点横组合的基本形态
    点横组合的基本形态为“亠”,点画与横画为相接的关系,通常用在字形的顶部。点横组合“亠”来自小篆中的短横线和长横线,以及露头的曲笔“”。隶书将小篆线条分断、拉直,进行笔画化改造,形成短竖与长横的组合。到三国时期,吴简中字形顶部的点横组合形式固定下来。
    
    2.点横组合的变异
    小篆中出头的曲笔“ ”,在笔画化过程中除了可以变为点横组合“亠”外,还可以写作撇横组合“”,在吴简中这两种笔画组合形式在构件形体中交替出现。
    
    隶书将小篆中的曲笔“”改造为不同的笔画组合形式,主要是受到美观性原则的支配。如果字形中部贯穿有长竖画,则选择“”组合,如牛、生;如在左下位置对称有捺形也会选择“”组合,如气。凡是在字形顶部中间位置、左下对称位置没有笔画的则选择点横组合“亠”,笔画组合中间位置的点画起到稳定字形的作用。
    (三)折点组合
    折点组合指折画与点画组成的笔画组合,笔画之间为相交的关系。
    1.折点组合的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包括“厶”“”等。“厶”由撇横折与右点组成,在字形中位置多变。“”由横撇折和右点(长点)组成,主要出现在字形的顶部。折点组合有时与构件形体重合,有时只作构件的组成部分之一。
    
    2.折点组合的变异
    折点组合主要来源于小篆中的曲笔或封闭的曲线,汉隶中多将曲线拉直变为封闭的笔形,三国吴简阶段笔画改造进一步深化,折点组合逐渐成熟后又出现了省略点画,直接变为撇横折组合“”的变异形体,但比率并不高。
    
    三、笔画组合关系变异的方式与原因
    笔画组合通过集合的方式对小篆、隶书中的复杂线条和笔画进行转写和改造,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和规约性。笔画组合变异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复杂线条通过哪些方式变为固定的笔画组合,这与笔画生成的多选型定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④二是笔画组合基本形体形成后通过哪些方式产生了异形。笔画组合变异的原因则应综合考虑笔画系统内部生成机制规律和字形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
    1.笔画组合变异的方式
    笔画组合属于汉字字形系统中的书写要素,其异体的产生主要受到笔画书写因素的影响,包括笔画的笔形、数量、位置、长度、方向、连断和组合关系等。
    
    
    2.笔画组合变异的原因
    (1)内因
    汉字的笔画系统由有限的笔画种类和笔画组合形式构成,这说明笔画系统自身具有很强的规约性,笔画组合作为笔画系统的一部分必须遵循内部发展规律,同时笔画组合的定形与变异也是这些机制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线条向笔画组合改造的最初阶段,也就是笔画对线条进行转写的初期,象似性和别异性原则是主要起作用的规约;当笔画组合基本形态定型后,笔画系统受到经济性、美观性原则的影响进一步发生形变,笔画组合异形产生。
    (2)外因
    笔画组合对复杂线条的改造和异形的产生,还受笔画系统之外的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将这些因素统称为外因,主要包括右手书写习惯、整字结构调整和字体风格等。
    四 笔画组合关系变异的影响
    笔画组合是介于笔画与构件之间的无构形功能的过渡单位,属于汉字笔画系统,是今文字阶段字形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笔画组合体进行科学分类与描写,对笔画系统的生成和演变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从构件到笔画的逐层拆分具有重要意义。
    笔画和笔画组合作为今文字最底层的构成成分,对构件和整字研究颇具价值。李运富(2012)指出“汉字形体的区别取决于汉字的书写元素和书写风格。书写单位的种类、书写单位的数量、书写单位的交接、书写单位的置向、书写单位的形态,以及字形的各种风格体式等,都会影响汉字的形体,他们是区别汉字不同形体的要素”⑤。对笔画组合及其组合关系变异与归一的研究,可以为解决构件表层变化导致的深层变异问题,解决构件组合方式中的表层问题,如构件组合的位置方向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其演变路径、机制和规律等问题的探讨则有赖于在断代描写基础上进行历时比较。
    ①王贵元:《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语言科学》2014年第5期。
    ②傅永和:《汉字的笔画》,《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③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84-85页。
    ④详见王贵元《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语言科学》2014年第5期。
    ⑤李运富:《汉字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史”(15ZDA12),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文献笔画研究”(CUC18JL04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