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社科专访】全面提升我国海洋文学研究——访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海洋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记者就什么是海洋文学,海洋文学研究的现状如何?我们该怎么样深入研究海洋文学?专门邀请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骅为我们解读。
    
    深入阐释海洋文学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什么是海洋文学?
    朱骅:海洋文学是以海洋意象为主要创作内容的文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认为海洋四大要素就是人、海、船、岛,这四大要素之间的不同关联和结合,形成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产生了不同的海洋文化类型。人与海本质上是互动关系。出于生存欲望,人要向外寻找机会和资源,从而不断发展海洋技术,提高海洋认识与开发能力;但出于对海的畏惧,人也会祭祀、祈祷,建立神庙,进而产生出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习俗和信仰。海洋文学也由这四大要素组成,形成关于航海、探险、生态、移民等不同海洋文学主题。
    对于海洋文学作为一个文类(genre)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世界著名文学评论家雷纳·韦勒克认为“文学类型的理论是一个关于秩序的原理,它把文学和文学史加以分类时,不是以时间或地域等为标准,而是以特殊的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类型为标准”。因此,确定海洋文学作为一个文类是否合理,就要寻找海洋题材作品中超越语言和时代差异的共同之处,确定其中的惯例,发掘隐含其中的文学传统,以此就能建立海洋文学批评的参照系。
    据此,个人认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汉武对海洋文学的提法较为具体易懂,也更具分类与批评的可操作性。段汉武认为,海洋文学主要包括三类书写:1)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2)直接描述航海行为;3)描写海岛生活。这些书写的目的在于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第一类代表作如苏联高尔基的《海燕》、法国维克多·雨果的《海上劳工》、英国吉卜林的《白海豹》、美国梅尔维尔的《白鲸》、澳大利亚蒂姆·温顿的《浅滩》、新西兰依希马埃拉的《骑鲸人》等;第二类包括各种环球航行和各种海难叙事等,如英国康拉德的《台风》《青春》、加拿大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美国杰克·伦敦的《海狼》、法国梅里美的《塔曼戈》等;第三类代表作如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巴兰坦的《珊瑚岛》、戈尔丁的《蝇王》等。三者之间多有交叉。
    
    系统梳理海洋文学研究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谈谈,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朱骅:在我国,海洋文学研究近年来已成显学,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年度指导目录中已连续出现多年。这和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转移密不可分。作为一个特殊文类的研究,在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宝岛台湾的海洋文学创作、出版和研究走在最前面,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有一些重要作家,如小说家东年、蔡素芬,诗人郑愁予、汪启疆、覃子豪等。20世纪90年代海洋文学蓬勃发展起来,代表作家主要有廖鸿基、夏曼·蓝波安、王家祥、吴明益、杜披云、梁琴霞等。台湾海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要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的社会职业身份,如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海洋观察者、航海旅行家或渔民等,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更加专门的、职业的论述。这些作家中相当多的人还从事当代海洋文学研究。
    在海洋文学研究进程中,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早在2008年就开始举办“海洋文化与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会议论文集,今年10月将举办第4届学术研讨会,每一次会议都有鲜明的主题。这是国内甚至国际最重要的常规海洋文学研究会议之一。
    除宁波大学外,海洋文学在国内的研究重镇还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集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涉海高校,各有自己的特色。譬如上海海洋大学的主要特色是向国内学界译介英、美、日、韩等国家的海洋文学研究专著,向海外译介中国的海洋神话传说,同时开设“世界海洋文学”等大型在线慕课,较多关注中外海洋文学的比较研究等。该校滕新贤副教授还出版了专著《沧海钩沉——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进行了系统梳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繁荣的海洋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外国海洋文学。
    相比于外国文学框架下的海洋文学研究的繁荣,学界对汉语的海洋文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以赵君尧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界的学者,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多侧重于中国海洋文学资料的收集与梳理,精神令人钦佩。有了他们的前期资料积累,当下的研究者更应该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从跨学科的视角,以更丰沛的理论资源,投入中国海洋文学研究,让中国海洋文学研究走出国门,在国际海洋文学研究界发出中国声音。
    此外,中国学者对现当代海洋文学,尤其是日益繁荣的海洋科幻文学(包括港澳台文学),都还没有重视起来。学者们最关注的仍然是中外经典文学中的海洋书写,对当下那些反思海洋生态、科技双刃剑等问题的令人震撼的海洋书写,研究成果寥寥。
    
    尝试学科融合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为未来我国海洋文学的研究建言献策?
    朱骅:对未来中国海洋文学方面的研究,希望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关研究学者携手合作。鼓励相关研究者多关注当下问题,尤其是与海洋未来发展的紧迫性问题,多采用跨学科视野,多尝试学科融合的理论与方法,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作出人文学者的贡献。鼓励国内涉海高校的学术刊物增设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专栏,为年度选稿定主题,做长远规划,从解决学者发表困难的角度,推动海洋文学研究的繁荣。
     
    记者 孙美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