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母语传承中的意念续尾性
http://www.newdu.com 2025/01/07 12:01:0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潘世松 郑小艳 参加讨论
摘 要:意念续尾性指说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式构成的言语成品,后一结构式在意念上紧接前一结构式的某一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来展开,形成环环相扣的序列的特性。汉语的词语(音节)习得,句子、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的运用等,具有典型的意念续尾性特征;在英语等外语里,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标记方式、格式程度等存在明显差异。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提出为解释汉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以及汉语与外语的对比、互补等提供新思路;对在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复杂性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发展背景下反思汉语理论体系及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是理论发展之必然,亦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念续尾性; 汉语母语传承(传播)生态; 异语互补; 语言生态伦理; 作者简介: 潘世松,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语言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56);郑小艳,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56)。 基金: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汉语母语传承生态伦理研究——以武汉为例”(2019Z06);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武汉汉语母语传承研究”(IWHS20192036);武汉市教育局“《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2008J06);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汉英动物名词词典释义中的生态教学研究”(2015005)。 一、问题的提出 请看例子: (1)对英国保守党在小业主中之不得人心,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里看出来。[1] (2)从历史的和现实的斗争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舆论工作的重要性。[2] (3)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3] (4)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为高校文科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4] (5)在对手轮番的进攻下,造成了球门一次又一次的险情。[5] (6)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 汉语当下语法规范认为,例(1)—例(5)是病句,原因是滥用介词(“介词……方位词”格式)或误将主语放在介词短语之中,造成主语残缺;修改方法是删掉介词(去掉介词、方位词)。例(6)不是病句,是省略;“省去的主语‘文章’是前一个分句里的宾语。这种说法虽然极常见,可是只有在意义非常明确,不会引起任何误解的情形下才能用”[1]。 可是,在汉语母语语用实践中,类似例(1)—例(5)的句子,就是在树立规范标杆与引领价值的电台(视)、报刊等媒介也时有出现;类似例(6)的句子,“意义非常明确,不会引起任何误解”“才能用”“的情形”,把握起来似乎不太容易。换言之,语法规范判定为病句的句子,在不同领域、不同媒体、不同年龄段语言人的话语实践里经常出现———语言人在乐此不疲地犯同一个语法错误;类似例(6)的句子,尽管没有毛病而且“极常见”,可“意义非常明确,不会引起任何误解”的“能用”“情形”要求高,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人们不禁要问:例子里,病句定性的依据真的是从汉语母语话语实际抽象出来的吗?类似例(6)的句子没有毛病而又“极常见”,“能用”的“情形”为什么又如此之严呢?这就让人怀疑,汉语相关语法规范的确立可能由于对母语事实调查得不够充分而带有主观性。 语言是科学,科学是客观的。可上述例子是当下汉语母语话语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怎么解释? 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6]通俗地说,“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展开”[7]。进一步而言,由语言符号组配而成的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在时间上展开”的同时,也获得了空间特性。比如,例(6)的方括号“[]”是一种空间呈现。调查发现,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具有意念续尾性特征,该特征在不同语言(方言、土语)、同一语言(方言、土语)语言人不同年龄段的标记方式及格式程度有所不同;汉语具有典型的意念续尾性特征,在英语等外语里,该特征的标记方式、格式程度等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上述诸例是语言人习于运用的具有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汉语母语言语成品。 那么,何谓意念续尾性?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怎样?意念续尾性的提出对当下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有何启示? 二、意念续尾性 对意念续尾性问题,我们从提出背景、定义、分类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意念续尾性的提出背景 有研究在调查2—2.5岁语言人口头交际方式及语言材料习得特征时发现,“对话中常常使用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语用主体语用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选用问句末尾的词语作答,主要发生在1.5—2.5岁,3岁左右消失。如成人问:‘吃了没有?’(刚吃完饭)回答:‘没有。’问:‘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家家?’(‘家家’,武汉方言,指‘姥姥’)答:‘家家。’马上问:‘喜欢家家还是喜欢奶奶?’答:‘奶奶’”[8]。在调查学龄前语体要素习得中言语与象征性游戏合一性时发现,语言人习得了顶真修辞手法。“顶真:《骂人童谣》从第二句开始,偶数句与下一句奇数句顶真。”[8]在调查书面方式(对应的书面语)的习得时发现,“汉字习得中语用主体采用‘择后策略’。所谓‘择后策略’,指语用主体在习得双音节合成词前一个字(语素)时,往往把前一个字(语素)当成后一个字(语素)来习得”[8]。 该研究在对学龄前、学龄、职业化等不同年龄段语言人的跟踪调查发现,“接尾策略”“顶真”“择后策略”等是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语言人的信息输出共性。我们进一步调查古代汉语的言语成品发现,“接尾策略”“顶真”“择后策略”等在现代汉语的传承与古代汉语具有一致性,即汉语言语成品的意念续尾性。 (二)意念续尾性的定义 意念续尾性即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的简称。 最初,意念续尾性称为“意念接尾策略”。“一个句子先表达出来部分的主要成分(往往是最后成分)存留在语用主体的意念中,与尚未表达部分组合成一个单位,即采用‘意念接尾策略’。”“这是语用主体学龄前阶段口头语‘接尾策略’的学龄阶段书面语的继续。”[8] 后来,我们对这一定义进行修正。“语言符号组配的意念续尾性,指说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式构成的言语成品,后一结构式在意念上紧接前一结构式的某一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来展开,形成环环相扣的系列。结构式可以是音节、语素、词(短语),也可以是分句、句子。从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如果把前一结构式的某一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称为‘尾’,那么,后一结构式就是紧接前一结构式被称为‘尾’的继续。语言符号组配的这一特性早在语用主体学龄前阶段的口头输出中就有比较高的出现频率,后来,一直延续到学龄段和职业化年龄段,具有终身性特征。”[9] 现在,我们继续修订:“形成环环相扣的系列”中的“系列”修订为序列,“环”可以是一环或多环;构成言语成品的“结构式”除了音节、语素、词(短语)、分句、句子,还可以是段落、篇章。 (三)意念续尾性的分类 参照系不同,意念续尾性的分类也就不一样。我们从“尾”的是否重复出现,“尾”的语形、语义是否统一两个角度对意念续尾性作简要分类。 1.根据是否重复出现“尾”分类 根据“尾”的是否重复出现,意念续尾性分为复现“尾”和不复现“尾”两类。 第一,复现“尾”类。 言语成品里,第二个结构式的开始重复出现前一结构式被称为“尾”的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如(下横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9)不要脸的货,骑麻木;麻木不好骑,写钢笔;钢笔不好写,请小姐;小姐不好看,到武汉;武汉不收,到广州;广州不要,屁股一翘![8] (10)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例(7)第二个结构式开头的“好之者”是对前一个结构式的尾“好之者”的重复;后面例子的第二个“思”“有备”“麻木”“钢笔”“小姐”“武汉”“广州”“白云”依此类推。 第二,不复现“尾”类。 言语成品里,第二个结构式不重复出现前一结构式被称为“尾”的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意念上接着前一结构式的“尾”来展开;包括前一结构式的尾与后一结构式的头合二为一的兼语句。如: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2)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13)日理万机的温总理亲自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波关于欠薪问题的大讨论,可谓观点不同、众说有理。笔者就此仔细研究了一下,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没有从包工方的角度,再往深处思考这个非常顽固的欠薪问题,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滕以来:《请从包工方的角度反思欠薪问题》,《南方周末》2003年11月13日,第10版) (14)俞正声提出要充分认识武汉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武汉是湖北省最有竞争力的地区。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千方百计支持武汉发展,带动全省其他地区发展。 (《全省统一思想支持武汉发展》,《楚天都市报》2004年11月6日,第1版) 例(11)的第二个结构式“独钓寒江雪”没有重复出现前一结构式“孤舟蓑笠翁”的尾“翁”,但意念上是接着“翁”这个尾来展开的。其他三例,依此类推。 2.根据“尾”的语形、语义是否统一分类 根据“尾”的语形、语义是否统一,意念续尾性分为真尾类、假尾类。 第一,真尾类。 言语成品的前一结构式被称为“尾”的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语形、语义都是后一结构式的开头部分。这种语形、语义相统一的“尾”称为真尾类。如: (15)在餐桌上戴磊先生向郑远汉先生介绍说:“这是谭永祥先生,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的。”郑远汉先生似有所悟:“啊,谭先生,久仰久仰。”此时,我坐在餐桌的对面没有互通姓名。后来被分配在一个小组,听了他的发言,给我的印象是“偶有几根白发,心情微迈中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学者。 (秦旭卿:《修辞新格(增订本)〈序〉》)[10] (16)这是一场精彩激烈的比赛,尽管厦门红狮之前多轮不胜,但他们依然是一支强队,比赛中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这场比赛,暴露了我们队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好好总结。 (《楚天都市报》2003年11月2日,第14版) 例(15)的“他”“发言”、例(16)的“这场比赛”与后一个结构式开始部分的意义一致(关联),形式上也趋于一个结构式。 第二,假尾类。 言语成品的前一结构式被称为“尾”的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与后一结构式的开始部分形式上统一,意义上不统一(关联)。后一结构式意义上所接续的“尾”在更前面的结构式里;有时,由于相隔较远,后一结构式所接续的意义上的“尾”的身份还不太好确认。这种语形、语义不统一的“尾”称为假尾类。如: (17)在古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载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等等,以帮助记忆。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实物记事,一种是用图画记事。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18)同心村是周毅的联系村。由于交通不便,该村十分穷困。周毅召集村组干部研究方案,并主动请缨担任公路建设总指挥。寒冬腊月,周毅一有空就参与到筑路行列中,双手磨起了血泡。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终于修通了两条总长4公里的乡村公路。 (《大学生志愿者当选村支书》,《楚天都市报》2004年11月8日,第23版) 例(17)“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形式上接着“摸索”展开,意念上却接续“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这个尾;“摸索”是“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用来接续的形式上的假尾,“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是“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所接续的意念上的真尾。例(18)的“终于修通了两条总长4公里的乡村公路”形式上接着“苦战”;意念上找不到具体的尾,只可意会出“周毅和同心村的村民们”这个尾。“苦战”是形式上的假尾,意会出的“周毅和同心村的村民们”是意念上的真尾。 其实,纵向来看,意念续尾性特征是汉语母语言语成品在传承过程中的历时积淀。 三、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的体现 “语体具有习得性,这种习得性不仅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而且还是终身性的。”[8]“职业化阶段以前,语体以习得为权重;职业化阶段,语体以运用为权重。”[8]习得与运用是母语传承的主要途径。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里的传承实践方面,我们通过调查语言人的词语(音节)习得以及句子、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等的运用情况来展现。 (一)词语(音节)习得的调查 词语(包括音节)的习得情况,主要调查学龄前语言人的自然对话、课堂学习等。 1.学龄前自然对话的调查 如: (19)笔者同一位同事2岁的儿子军军在办公室的对话记录: 问:军军,看!(笔者拿出一个乒乓球) 答:嗯?(看到笔者手上有乒乓球,走过来) 问:喜欢妈妈还是喜欢爸爸? 答:爸爸。(看着笔者的乒乓球,想要) 问: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答:妈妈。(伸手摸乒乓球) 问: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家家?(“家家”,武汉方言,“姥姥”之意)(笔者故意让球掉到地上) 答:哦,球!球!(要去捡球) 问: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家家? 答:……(捡到了球,玩球,不说话) 问: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家家? 答:家家。 问:喜欢家家还是喜欢奶奶? 答:奶奶。 问:(笔者把球夺过来)要不要? 答:(不高兴)要!(伸手拿球) 问:要球不? 答:不。(捏着球,准备走)[8] 为获取更多证据,“笔者访问了26位2岁左右的语用主体和74位年轻母亲、幼儿园老师。结果表明,对话中,2岁左右语用主体答句重复问句最后一个词(音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9]。 2.学龄前课堂学习的调查 如: (20)笔者对幼儿园实地记录的调查发现,语用主体在习得双音节合成词前一个字(语素)时,往往把这个字(语素)当成后一个字(语素)来习得。比如,习得“an”韵母时,老师拼读音节并按音节的四个声调顺序板书音节和汉字,拼读“pān”音节时,老师板书“攀”字,指着刚板书的“攀”,领读音节“pān”,再组词“攀登”,带读“攀、攀登的攀”。小朋友跟着老师读。过了一会儿,老师点小朋友再认汉字时,点到“攀”字(无拼音提示),小朋友读成“dēng(登)”。老师发“pāndēng”两个音进行提示,小朋友似乎明白过来了,接着老师的话组词说:“攀登的登。”老师又拼读音节“han”,还是按四个声调板书汉字,第二声板书“寒”,领读音节“hán”,组词“寒冷”,小朋友跟着读“寒、寒冷的寒”。读了几遍后,老师点小朋友再认汉字,点到“寒”字时,小朋友读成“lěng(冷)”。老师发“hánlěng”两个音予以提示,小朋友接着老师的提示组词说:“寒冷的冷。”进一步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一般到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才消失。需要说明的是,小朋友在习得“an”韵母之前没有习得“eng”韵母,老师没有教,小朋友也不认识“攀登”的“登”字和“寒冷”的“冷”字。[9] 调查结论表明,学龄前词语(音节)的习得具有意念续尾性特征。 (二)句子运用的调查 从典型性角度出发,句子的运用情况主要调查常态句子的兼语句、非常态句子的“通过……使……”类句式的所谓病句。 1.常态句子———兼语句 兼语句问题,《马氏文通》就开始关注了。“在分析封免类兼语句时,《文通》由于模仿拉丁语法,只注意到句子中词与词的关系,忽视了其中语序变化。”[11]“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提出‘宾语补足语’的概念”,“‘宾语补足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语句式”[12]。“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家对兼语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发。他们的理解直到今天依然是划分兼语句的依据之一。”[13]后来,有学者对“兼语句”的来源及特征[14]、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15]、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16]进行研究。今天,学界对兼语句还是意见不一,从称谓来看,有的叫“兼语句”[17][3]、“兼语式”[2]、“兼语谓语句”[4],有的称“递系结构”[1]。在中文系《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兼语句的例子,如: (21)他早就想赶我走了。[5] (22)有一群人向我冲来。[17] (23)称赞他勇敢。[1] (24)我请你写一篇文章。[2] 例(21)由两个结构式叠合而成,前一结构式“他早就想赶我”的尾“我”与后一结构式“我走了”的头“我”重叠。后面例子的“一群人”、“他”、“你”等的情况,依此类推。 2.非常态句子———“通过……,使……”类句式等通常所谓的病句 “通过……,使……”类句式[9]等通常所谓的病句,调查中央电视台所播节目的有关记录(手工)。如: (25)通过这次演练,提高了……抗洪救灾能力。 (CCTV-1:《新闻联播》,2004年8月7日) (26)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歼灭了顽抗之敌。请看故事片《战上海》。 (CCTV-6,2004年9月20日,12:22) (27)由于河流缺乏补给,造成了严重的干旱。 (CCTV-10:《塔里木河(一)》,2014年12月2日) (28)通过文明创建,使许昌城市更美丽。 (CCTV-1:《焦点访谈》,2015年3月1日) (29)通过器官的捐献,让叶莎的生命…… (CCTV13:《一个人的球队》,2019年3月25日,17:54) 例(25)由两个结构式构成,前一结构式的尾“这次演练”意念上是后一结构式“提高了……抗洪救灾能力”的开头。其余4例的情形,依此类推。 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常态句和非常态句都可能具有意念续尾性特征。 (三)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运用的调查 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的运用情况,主要调查文学作品。 1.段落的运用情况,调查古代诗歌和当代小说 如: (30)一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二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三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31)当然,程运国还有一个小九九,就是要借机收拾一下基地主任李絮文。 李絮文原来是油料供应科科长。两年前,因为训练油料供应迟缓问题,程运国发了火,李絮文客观问题讲一堆,还拍桌子耍横。 (言九鼎:《弹壳落地》,《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例(30)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尾“烟云渺渺水茫茫”重复出现,成为第二部分的开头;第二部分的尾“追思尘迹故难忘”重复出现,成为第三部分的开头。例(31)由两个自然段构成,第一自然段的末尾“李絮文”重复出现,成为第二自然段的开头。 2.语篇(章节)的运用情况,调查章回小说 如: (32)不是武松见了这个人,有分教:阳谷县里,尸横血染。直叫钢刀响处人头滚,宝剑挥时热血流。正是:只因酒色忘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毕竟叫唤武都头的正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话说当日武都头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武松的嫡亲哥哥武大郎。武松拜罢,说道:“一年有余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武大道:“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例(32)取自《水浒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三回的末尾,下面一段是第二十四回的开头。意念上,第二十四回的开始“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接着第二十三回末尾“叫唤武都头的”展开———“叫唤武都头的”“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武松的嫡亲哥哥武大郎”。 3.修辞格的运用,调查顶真辞格 如: (33)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大雅·既醉》) 例(33)第二段的尾“昭明”重复出现,成为第三段的头;第三段的尾“嘉告”的“告”重复出现,成为第四段的头;第四段的尾“威仪”重复出现,作第五段的头。 调查实例证明,汉语母语的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等,也会具有意念续尾性特征。 这就说明,无论是在个体成长(习得)的不同年龄阶段还是在族群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的意念续尾性特征是汉语母语的传承生态共性。这种传承生态共性经过沉淀、凝聚,升华为一种“应当存在”。这一“应当存在”在今天的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具有自律价值[18]。 反观英语等外国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的意念续尾性特征表现得似乎并非如汉语这么典型。囿于非母语、第一手资料获取以及调查对象等的局限,我们就上述讨论的意念续尾性问题访问了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工作者,得到解释如下:就语言类型而言,汉语属于话题—述题类型,英语属于主语—谓语类型,不同的语言类型决定了词语在句子中的顺序不同;另外,以英语为母语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民族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各个小句在篇章中的顺序也不同。上述讨论的句子运用中常态句子的兼语句,英语里不可能出现;非常态句子的“通过……使……”类句式的所谓病句,英语里也不会那样出现。英语在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的运用中,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标记方式、格式程度等与汉语的情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关于汉英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特征的对比问题,我们将另外撰文讨论。 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提出,为当下汉语母语的学理思考、实践运用带来启示。 四、意念续尾性的提出带来的启示 “理论探索的真正意义首先不在于提供已有的结论,而是展现未来的可能。”[19]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是汉语母语传承生态的“应当存在”,有其自律价值。因此,意念续尾性的提出为当下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带来启示。 (一)践行语言生态伦理理念、确立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意识是汉语母语理论发展之亟须 有研究认为,“生存在亚欧大陆两端的英语、汉语族群,其繁衍生息空间里的光照、辐射、风、土壤、水域、地心引力等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植物、动物、矿物等出现不同,族群获取植物、动物、矿物等的方式(季节、工具、规模、流程等)也就随着不同,族群的存在方式影响甚至制约其思维的产生与发展,这诸种因素最终制约族群认知范畴的形成”[18]。“言语是族群劳动场景认知范畴的心理投射。”[20]“从人种学角度就差异明显的汉语、英语族群,其言说方式包括话语规则彼此独立、各成体系,再正常不过了,也是生态精神的体现。”[18]事实上,现代汉语不少领域的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带有古代汉语成分、英语等外国语成分。这说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传承关系,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等外国语有过兼性互惠[21]关系。可是,在汉语规范问题上,人们似乎能够认可古代汉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的意念续尾性特征,也愿意接受英语等外国语的句法结构理论,却不太认可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特征的继承,不愿探寻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等外国语相平行的理论体系间的竞争与互补的底气,“喜欢以现代英语语法为参照,用汉语实例来填充英语语法的条条框框”[18]。在语言生态伦理意识、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这样的做法值得反思。 意念续尾性是汉语母语传承的传统。可从传统中走来的我们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线条性组配序列为是;说“‘通过……,使……’类句式”[9]等言语成品是病句,理由是句子缺主语、介宾短语(词组)不能做主语等。这病句的评判依据不就是英语的语法规则?要知道,在英语等外国语开始与汉语互惠共生之前的大约一千年,我们的祖先就运用意念续尾性策略来输出信息。今天,我们沿袭祖先的意念续尾性策略来输出言语成品,不是对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价值的无意识坚守?不该得到肯定?因此,为树立汉语母语的学理自信、丰富全球语言(方言、土语)生态共同体理论,践行语言生态伦理理念、确立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意识,是汉语母语理论发展之必然。 (二)构拟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的汉语规范体系,对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是汉语文化的核心内容。汉语文化要想得到更为深入、持久的传承、传播,需要有相应的学理营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汉语母语规范代际传承的解释力;一是语际传播中,提供与英语等外国语更相匹配的语言类型学逻辑根据。解释力、类型学逻辑根据源于汉语整体性、母语背景化的实践调查和复杂性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理论建构。为此,我们应该“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要观察得更充分一点,描写得更充分一点,解释得更充分一点”[22],构拟出具有汉语整体性、母语背景化色彩的汉语规范体系。 汉语母语规范在代际传承中缺乏解释力的问题,主要举顶真(顶针)、语法理论与话语实践的脱节现象为例。 顶真(顶针)也叫联珠,陈望道把它分到积极修辞章句上的辞格[23]里,主要出现在句子、段落、篇章层面。问题是:积极修辞里,比章句小的词语(包括音节)层面会不会有顶真(顶针)现象?消极修辞里,一定没有顶真(顶针)现象?“问题的提出”里所谓的病句,说它们是顶真或联珠,合理性一定是零?等等,等等。这就说明,已有的顶真(顶针)理论,还无法解释汉语母语话语实践中从词语(音节)到篇章、从积极到消极(包括所谓病句)、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到族群不同发展时期的类似顶真(顶针)或联珠言语成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一个共性,几乎都指向意念续尾性。 当下汉语规范与话语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譬如,“问题的提出”例(6)的解释,“这种说法虽然极常见,可是只有在意义非常明确、不会引起任何误解的情形下才能用”。既然“这种说法”“极常见”,为什么不以这“极常见”的“说法”为参照制定汉语规范?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方面,当下汉语语法规范是这样,而言语实际却是那样,二者有比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语法理论却在声称,语法规则的抽象(概括)来自汉语话语实践。这是汉语母语传承过程中典型的规范与实践的不一致。从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视角看,是纠正以前对部分句式判定为病句的说法、为众说纷纭的句式提供更接近汉语真相的解释的时候了。 再看汉语的语际传播。一般地说,汉语的语际传播力与提供能够与英语等外国语更相平行的语言类型学逻辑根据的创造力成正比。这就要求传播理论不能是对前人(包括异语同行)成果的简单重复、介引修补,而是要有汉语整体性、母语背景化意识,迈出基于复杂性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建构步伐。 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汉语当下的国际传播呈上升趋势。试问:用什么汉语理论来架设更典型、更便捷地通往传播彼岸的桥梁?还是像以往那样比附英语的“葛郎玛”?我们认为,从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角度构建汉语传播理论体系,是一条新路子。只是这条路漫长而充满了复杂性;需要广大汉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语言(汉语)生态伦理自律价值的实现满足前提、提供对策[24]。这样,展开从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意念续尾性到构拟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规范体系的探索,对优化汉语代际传承、语际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语 上面,我们从提出背景、定义、分类三个方面讨论了意念续尾性,通过调查个体、亚族群、族群、国家(政府机构)等语言人的词语(音节)习得,以及句子、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等的运用情况论证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里的传承实践,从汉语母语理论发展之亟须、对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的现实意义角度考察意念续尾性的提出为当下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带来的启示。 我们认为,意念续尾性指说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式构成的言语成品,后一结构式在意念上紧接前一结构式的某一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来展开,形成环环相扣的序列的特性。汉语的词语(音节)习得,句子、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的运用等,具有典型的意念续尾性特征;在英语等外语里,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标记方式、格式程度等存在明显差异。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提出为解释汉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以及汉语与外语的对比、互补等提供新思路;对在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复杂性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发展背景下反思汉语理论体系及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是理论发展之必然,亦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99,397-398,398,339,340.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24,33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0,90.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37,32. [5] 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第二版)(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94,76. [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6.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 [8]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77,104,125,144,102,69,摘要,91. [9]潘世松.“通过……,使……”类句式生成的语言生态伦理动因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11. [10]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11]李冬香.《马氏文通》对兼语句的分析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8-70. [12]刘杨可心.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1-115. [13]邓渝.兼语句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50-52. [14]杨帆.“兼语句”的来源及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98-101. [15]吴胜伟,程家才,孙秀银.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7-120. [16]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02(6):1-6. [17]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5. [18]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30-37. [19]胡范铸.《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专栏主持人语[J].当代修辞学,2014(2):12. [20]潘世松.说“农民工”[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57-60. [21]潘世松.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6-140. [22]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61-69. [2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2. [24]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12.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义符的句法倾向性及对形声字词类判断的影响
- 下一篇:汉字超语符的数目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