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散文:冷笔写热肠(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43 中国作家网 朱航满 参加讨论
一次失败应是无数次深刻的反思。能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反思和升华,才是最为关键和要紧的。最可怕的是历史的重演与循环。王龙的散文《刺刀与灵魂的较量——一位日本作家笔下的南京大屠杀》便是值得关注的好作品。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位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成员石川达三的命运,来向我们揭示日军侵略战争中的舆论宣传与管控制度。石川达三作为战地作家第一次抵达中国,被日军大屠杀的残忍血腥所震惊,内心的良知促动他进行创作,并很快写成了反战小说《活着的历史》在日本国内出版,但随即被禁,后来其又“将功赎罪”,重新返回战场,写成了一部公开讴歌战争符合侵略需要的文学作品《武汉会战》。王龙通过石川达三的命运,看到的是当下中国抗日战争文学创作的现状:“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回顾这起日本侵华期间惟一的一起‘笔祸’事件,我们必须梳理中国多年来抗日作品的成败得失,作家要增强艺术良知和勇气,力争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历史。”而通过王龙的这篇文章,也还可看到日本对于战争文学的鼓动与管控,实属颇具新意的作品。 战争史的这个话题之外,在2014年军事题材散文写作中,另外一个话题则是有关“梦想”的写作。相比战争的沉重,梦想总是让人感到轻盈而又欢快。然而,在诸多此类军事题材散文的写作之中,我们在不乏幽默与轻松的笔调之后,也常能体味到许多的悲壮与肃穆。如果说有关战争反思的散文是“载道”,那么关于“梦想”的抒怀则应该是“言志”的。载道是替他人代言,言志则是为个体发声。但军旅散文的写作,其有关“梦想”的这一主题,则是将言志与载道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所表达的个人情思也同时代表了集体和主流的声音。诸如王宗仁的散文《不冻泉》便是如此,此文质朴、厚重,充满情思,而此篇散文在形式上又如三重奏的乐曲,此起彼伏,直击人心。散文写不冻泉运输站站长的随军妻子惠嫂为过往军车司机嘘寒送暖的感人故事,又写一位倾情高原的陕西作家王宗元的坎坷命运,又写自己从汽车司机迈向专业作家的文学之路,三个故事互相交织,乃是一位老作家百感交集的文学记忆,还是他对于那些如若高原一般厚重广博心灵的深情讴歌。我曾经长久的疑惑,一位作家为何如此执著地书写这样一块高寒贫瘠的土地,读了这篇文章,我似乎明白,因为他的青春曾经在那里度过,他的梦想曾在那里起航,他对于文学的初心也曾在那里萌发。若不是历经沧海桑田,这般的文章真是难能写得好。 与梦想有关的散文,还有裘山山的《行走高原》、马晓丽的《野战师速写》、李钢林的《黑桦林上的手机》、祁建青的《伍豪的花石峡兵站》等篇章堪为佳作。其中裘山山的散文《行走高原》,令我想起她的那部长篇散文作品《遥远的天堂》,这篇《行走的高原》则是她重走青藏高原的又一部采风笔记,但我这次再读她的作品,似乎又有了新的感受。裘山山的散文,乃是健笔写柔情,满腔的慈爱、温柔、怜悯,像母亲的安抚,又像是姐姐的倾诉,但还有一名女性军人的英气和阔达,而我在这篇散文中看到了她更多的慈悲。她写那些高原上的军人,难得的是常常能够从“角色置换”的角度来试图触摸,如此这般,那些驻守高原的军人们,即使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瑕疵或不完美,诸如迟钝,诸如唠叨,诸如手腕上戴着的手串,但在她的眼中,却依然是高贵和纯净的。在裘山山的散文中,我看到了更多的是一份内心里的责任与担当,却是那么地质朴和纯粹。马晓丽的散文《野战师速写》乃是弱管抒豪情。这篇散文运笔精练,取法巧妙,十分传神地素描了一个野战师的众生相,诸如“兵”、“团长”、“师长”和“旅长”。有意味的是,“兵”在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绩,却即将面临退伍,但心中掩藏的还是对于“争取更大的荣誉”的一份执著;而“团长”的速写,则是在一次考核中对于尊严与荣誉的维护;“师长”和“旅长”其实是一个人,因为野战师编制调整,师长变成了旅长,作家把笔触及到这一特殊变化中的人物内心,层层铺垫,娓娓道来。正是通过这些变与不变,有力地张扬了他们在特殊境遇中的满腔豪情,他们对于荣誉的崇尚,对于尊严的维护,对于异见的包容,读后令人肃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 下一篇:边疆新生代文学如何进入公共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