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散文:冷笔写热肠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48 中国作家网 朱航满 参加讨论
谈论2014年的军事题材散文,勾起阅读记忆的竟先是一册史学论著,名为《甲午殇思》。这册著述集中了当前中国军队最为优秀的知识群体,他们对于120年前那场战败国耻的沉重反思,代表了一种思想的新气象和精神的新姿态。不少的佳作篇章,乃是善意的批评、尖锐的反思与积极的讨论,可谓是冷笔写热肠,也是饮冰治热病。在当下读来,也颇有些盛世危言的意味。诸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的文章《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分析了甲午海战中的北洋舰队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其认为北洋舰队的成立既有中国官僚体制的先天不足,又有腐败成风所导致的军纪颓坏和作风散漫,并由此导致了战争中必然败亡。金一南痛惜地指出,尽管北洋舰队在硬件实力上稍胜一筹,且战时官兵作战异常英勇,但由于日常军纪作风的散漫、舰艇官员的腐败颓唐,导致战争一旦打响,指挥能力缺乏,战斗合力无法形成,最终造成了惨败。在文章末尾,他这样写道:“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 严格地说来,金一南以及收录在这册《甲午殇思》中的研讨文章都不能算作散文,它们应该被归类到历史研究、军事思想研究、战争战略问题研究等相关范畴之中,但我却愿意把它们也都看作是散文。尽管这些作者均没有文学上的自觉与追求,只不过他们的这些文章或许仅仅因为连载于大众媒体的策划专栏上,故而在语言和行文结构上力求活泼罢了。然则,在广义上来说,它们也可以算作是散文,谁说那些写得优美活泼的学术著作不可以列入到文学的范畴,早有司马迁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近则有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赵园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等学术著作,又何尝不是见识、学识与文采俱佳的好作品,甚至我们从其中随便挑出一个章节来,又何尝不是精彩的学术随笔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者们所写成的文章,积淀多年,如陈酿美酒,有新材料,有真见识,又有担当和勇气,实在是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远远不及的。故而,我把诸如《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这样的精彩篇章,也看作为2014年军事题材散文的重要收获。 回到文学散文,关于甲午海战这个令中国人倍感羞耻的话题,尽管在2014年形成了一个谈论的热点,但却实难一见很好的文学作品。许多此类的散文不过是史料的堆积,或者是人云亦云的叹息与诘问,倒是作家祝勇的长篇散文《彼岸的甲午》可谓独树一帜,颇令人眼前一亮。这部长篇散文的副题为“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系作家祝勇在日本的一次拍摄记录片中踏访关于甲午战争遗迹的记录。祝勇近年来致力于“重述历史”的写作,这部《彼岸的甲午》可以说是对晚清民初这一转折时刻的又一次别致的重述。此书的妙处乃在于关注少为人知的日本境内战争遗迹,诸如清军战败的军舰残骸、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纪念馆遗址、清军俘虏的葬墓、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甚至是一座电影院、一个雕像、一条名为“李鸿章小道”的地方,等等,都系与一场战争有关的线索,也都曾引起了作家的幽远遐思。这种来自于现场的触摸与遐想,更多了许多历史的气息与温度,也更多了许多现实的沧桑与沉重。更难为可贵的是,作家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这场久远的战争,也近距离观察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从而来反思这场战争的得与失。在祝勇看来,甲午海战不仅仅是制度的失败,其实更是现代文明与落后文化的较量,这从他对于清政府与日本相继出兵朝鲜的宣战檄书的区分中可作判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 下一篇:边疆新生代文学如何进入公共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