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浙军近期创作印象(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0:11:0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精巧构思,关怀底层 温州小说家王手的短篇《汽车上》(《作家》2014年第7期)以“我”在长途车上偶遇老文艺工作者林老师开篇,借林之口回忆林在雅阳支教的青春片段——短短半年,永难忘却的是“穿了一条蓝白花纹的百褶裙,一件在雅阳乃至B县都很少看到的的确良衬衫”的女孩,和他们之间若有若无有始无终的爱情。然后,“我”展开想象补充故事的下半部分。男女主人公终于久别重逢,发现“除了空气和天色还是旧的,这里真的是面目全非了……”小说的前后两部分一实一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勾连巧妙,意蕴丰厚,回味深长,已入选《2014中国短篇小说年选》。哲贵的《酒桌上》与《汽车上》异曲同工,以一场宴请折射人生百态——“信河街的风俗,托人办事后要宴谢。这个宴谢很有讲究,酒店要五星级。包厢号要带8或6。白酒要茅台或五粮液,红酒要原装进口。最主要的是陪酒的人要有质量,又不能抢主宾风头。”“我”目睹了信河街一个城中村的村委会主任孙一克及陪客们在酒桌上的种种丑态,包括他和服务员的冲突。服务员出场很少,但最后对孙的掌掴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而最妙的,窃以为是随之而来的波俏结尾——孙主任“对大家招招手,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脸上堆满笑容,说:‘喝酒喝酒,大家继续’。”两个短篇的标题和结构技艺属英雄所见,均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展开广阔的叙写,纳须弥于芥子,摹一斑而见全豹。哲贵的另一短篇《契约》(《上海文学》2014年第10期)则在貌似“援交”故事的结穴处,欧·亨利式地收煞全篇,余味悠然。汤汤的《桃子红》(《儿童文学·经典》2014年第9期)让35岁就去世的祖母现身,给孙女以温情的慰藉:“弦儿的奶奶常常烙饼,叶子的奶奶像母鸡,阿铃的奶奶会做花裙子,小麦的奶奶爱变戏法,土豆呢,她每年都能吃到奶奶种的桃子。” 巴克的中篇《无处可逃》(《山花》2014年第11期)由三个短篇《逃亡》《同情》《疼痛的心》组成,既独立又关联,核心事件是某街道办主任被查,且因事先得到风声而逃亡。三篇中的人物互相穿插,一篇中的次要人物成为另一篇的主角。关注底层的还有吴伟剑,其中篇《白天的猫头鹰》(《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以村妇史林华杀死情夫为主线,描写连续两个上门女婿都留不住的主人公喑哑无望的生存状态,和第二任丈夫突然归来给予她的慰藉,以及在守住这份迟到幸福的强烈欲求中萌生的杀机,读来令人唏嘘。 散文作家苏沧桑的笔致向以柔中带刚长于哲思著称,其《她用目光抚摸老梨树像抚摸自己》(《散文选刊》下半月2014年第7期)以平实而诗意的纪实笔法刻画了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女性——她一个人靠勾头花、织袜子艰辛地赡养婆母、养母和续娘(丈夫前妻的母亲)三位老人,读之令人潸然。而诗人钱利娜的纪实文学《孤独的孩子》(《中国作家》)2014年第8期)以真实生动的细节、流畅纯粹的语言表现智障儿童陆明亮的生活,挖掘特殊教育老师和家长、孩子的人性之美。自称“草根华侨”的阿航在中篇《脸谱面具》(《上海文学》2014年第9期)里将故乡青田称作鹤城,拿自己在非洲和南美洲的苏里南生活时获得的素材加工成这一副当代华侨打拼闯天下的“脸谱”,不失添油加醋后的艺术真实。还有,雷默的短篇《鸡蛋》(《作家》2014年第11期)为“只有时间是富裕的”主人公肖生设置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处境:父亲病危临终,妻子怀胎临产。为满足妻子吃蛋的愿望,他出门找蛋,从强借高利贷开始,游走于裁缝铺、冥衣铺等,最后被警车带走。他的绝望,恰似一摊碎鸡蛋。 东君在短篇《在一条河流般孤寂的大街上》(《山花》2014年第9期)里也将主人公安置在繁华的老街上。围绕着神秘的电器行老板,黑社会头子西门阿大和牙医、电工等依次登场,老板那枚铜币到底意味着什么?作品故意不交代清楚,营造出似有若无、似明若暗的艺术效果。东君认为,小说“可以在原本要说的地方不‘说’……说得太多了,故事讲周全了,恰恰丢失了一些至为重要的东西。”(《小说是什么》,《作家》2014年第10期)无独有偶,杜法在其中篇《寻找小丹》(《钟山》2014年第5期)里,也故意为小丹设置了女教师和金鱼两个身份,主人公曾老四服法后捐献了眼角膜,得到角膜的女人到底是不是小丹,作家含糊其辞,留给读者幽深广阔的延伸阅读空间。还有,为孩子写作多年的冰波在其《九叶草》(《儿童文学·选粹》2014年第7期)里编织了一个野公牛和机械母牛的故事,构思奇异,手段高妙——这是作家十多年前的旧作,但现在读来毫无违和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学研究与文化自信
- 下一篇: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台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