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优秀作品代表文学的高度


    对话人: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
    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核心阅读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家作品的出现,不会是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个体的提升须自立于整体的基础,质量的攀升有赖于数量的积淀
    经常见到作家的“人”,见到他到处露脸,恐怕书就会少见了。没有过硬的作品,即便头上有再亮的光环,耳边有再响的掌声,身边有再多的追捧,也是站不住脚
    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目前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文情观测工作;二是文学评论调节功能
    作家能否创造出有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并使之与读者产生精神共鸣,是判断一个作家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尺。一旦作家所创造的形象开始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个作品就可传诸后世了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近年来,我国的文学事业空前繁荣,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真正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还是不多,热闹有余,精彩不足。
    优秀作品是“时代的眼睛”
    杨扬:谈到文学的繁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重量级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这是因为,优秀作家作为民族的文化精英,他们身上更多地汇聚了时代的精神品格,他们创作的精品力作,常常成为“时代的眼睛”。通过这“时代的眼睛”,人们看得见他们所描绘的时代的生活情景与精神状况。
    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在60多年的发展演进中,最能说明不同时期文学风貌的,就是一些标志性作家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如“十七年时期”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保青山林”等。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长篇小说为例,近几年来,每年有两三千部之多,还不包括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创作基础与文学出版规模,对文学发展的助推无疑是巨大的。庞大的作品数量与优秀文学作品之间,当然不是一回事,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家作品的出现,不会是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个体的提升须自立于整体的基础,质量的攀升有赖于数量的积淀。
    从当下最负盛名的一批中国作家创作情况看,他们大多进入创作的成熟期。新世纪以来,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刘震云、铁凝等人的作品,不仅延续着他们各自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而且增加了更为深沉而复杂的历史底色。换句话说,相比于他们以往的创作,这些新作品显得更加充实饱满,技巧上也更加得心应手。这是极其难得的收获。
    “百花齐放”的当代文学,如同丰繁的万花筒,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也许,一些优秀的作品正在孕育之中,也许,重要的文学大家正在形成之中。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人而言,目前最为需要的,就是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葆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