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2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 江林昌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页。 ②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71—308页;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9—502页。 ③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75页。 ⑤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 ⑥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⑦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⑧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22—25页。 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2页。 ⑩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62页。 (1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44页。 (12)严文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305页。 (13)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13页。 (15)《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10页。 (1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1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18)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2—132页。 (19)江林昌:《论虞代文明》,《东岳论丛》2013年第1期。 (20)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21)张驰:《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 (22)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23)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4)《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汉兴,高祖初起,杀蛇,有物曰……”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0页) (25)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7页。 (26)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15页。 (27)付林鹏:《西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0—53页。 (28)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辑《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第2页。 (29)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卷3,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30)洪兴祖:《楚辞补注》,第46页。 (31)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第276页。 (32)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7册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58页。 (3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36页。 (34)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年第6期;《新砦遗址发掘与夏文化三个发展阶段的提出》,赵春青、顾万发主编:《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35)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8页。 (36)洪兴祖:《楚辞补注》,第59页。 (37)袁珂:《山海经校注》,第263页。 (38)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39)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31页。 (40)姜亮夫:《古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49—253页。 (41)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185页。 (42)《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8页。 (43)《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79页。 (44)马茂元主编:《楚辞注释》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45)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32页。 (46)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47)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3章。 (48)《帝王世纪》卷2,第8页。 (49)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391页。 (50)李学勤:《论祝融八姓》,《江汉论坛》1980年第2期。 (51)《史记》卷84《屈原列传》,第2481页。 (5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64、1103页。 (53)姜亮夫:《屈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1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2—33页。 (54)洪兴祖:《楚辞补注》,第2页。 (55)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 (5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57)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第293—299页。 (58)《史记》卷40《楚世家》,第1722页。 (59)《汉书》卷25下《郊祀志下》,第1260页。 (60)《史记》卷84《屈原列传》,第2481页。 (61)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第296—298页。 (62)游国恩:《屈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页。 (63)陈子展:《楚辞直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8页。 (64)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页。 (65)《史记》卷47《孔子世家》,第1936页。 (66)江林昌:《从原始“意象”到人文“兴象”、“寄象”——中国文学史中的花草书写》,《文艺研究》2017年第12期。 (6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9—31页。 (68)朱熹:《楚辞集注》,第29—31页。 (69)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0页。 (70)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65—66页。 (7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