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第三辑)


    
     
    
    命题研究:中国美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
    命题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突破口。西方的美学命题,因其以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为背景,对它的理解,往往要通过思辨和逻辑推论方能理解其基本内涵;而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则是以其自明性为特征。命题有深刻的逻辑学基础,命题研究可以从逻辑学的维度进行,而在美学领域又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应主要从美学理论的路向上进行研究和提升。 (阅读原文)
     
    
    “文以载道”研究三问题
    “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实绩,古代的难免成为过时的遗存而遭到轻视。“文以载道”再阐释的价值在于:弥补现代文论的本体论不足,把文学与天地自然相关联、作家是这个关联的主体中介、应创造“天地之至文”这样一种文学情状,展示在现代人面前,让他们去比较、去吸收,不能继续躲在现代“纯文学”的小文学观下,创造不出气象万千的大文学景观。 (阅读原文)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阐释的路径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范畴文艺理论,很多重要的理论观念都是通过范畴表达出来的,范畴中蕴含着原理、命题,因此,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应围绕范畴和原理展开。阐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范畴和基本原理,考量它们的现代意义,并切实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学批评之中,可以准确验证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价值。当下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相融的中国,当今,必须深化对传统学术的研究,包括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以古释古不是高明的方法,高明的方法是比较,将古代文艺理论放到世界文艺理论的大背景上去看,进行深层次的比较,在比较中选择,在比较中建构。 (阅读原文)
     
     
    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视域下的文艺理论建构
    ——刘勰与《文心雕龙》的启示意义
    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理应包括文学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建设理应包括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在此前提之下,我国南北朝齐、梁时期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无疑是他“敷赞圣旨”的圣贤人格与圣贤之学的结晶。当下文学理论家和文学艺术家,对刘勰所处时代环境优越性已无需遑论,那么相应地,和刘勰传统知识分子情怀与担当相比,也应更加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因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理论家们责无旁贷——正当其时。 (阅读原文)
     
     
    明代礼乐变革与通俗文艺的关系脉络
    礼乐是明代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主要媒介,借助这个媒介,民族文艺获得合法性。礼乐对文艺走向的影响包含直接与间接的双重作用。在直接层面,礼乐制度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指导,也是文化政策的基本内核,具有硬性的规约作用;在间接层面,礼乐精神、礼乐想象等内容往往通过形塑社会学术思想和观念体系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治理效果。由此言之,礼乐、社会思想潮流、艺术走向之间就形成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连续体。应以礼乐为根基,从“礼乐—世俗文艺”“礼乐—心学—世俗文艺”的立体结构中审视明代通俗文艺勃兴的逻辑脉络。 (阅读原文)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19届年会,感谢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
     
    
     
    【相关链接】
    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第一辑)
    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第二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