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语言治理简论


    语言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语言事务、语言组织和语言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事务有效处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语言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需不断提升。
    语言是使智人崛起的关键,文字则使人类进入了文明世代。开启文明所需要的积累非常多,而下面四个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的:足够多的聚居人口,有效管理大量人口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早期通常是宗教),大规模建设的技术和物力,冶金技术和金属生产能力。吴军曾指出:“其中第二个条件和信息有关,特别是需要有书写系统,这样上面的政令才能下达,下面的信息才能收集。”有文字之前的语言文字治理情况已无可考,文字产生之后的语言文字治理则逐渐建构起了不同社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治理体系。
    (一) 语言治理主体
    语言治理的主体,即语言治理的发起与实施者。刘华夏和袁青欢在分析边疆语言治理时指出其治理主体以国家为核心,结合市场、第三部门、公民等;王辉曾分析了我国语言政策的主体,主要包括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参与者),前者包括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后者包括压力集团、媒体、语言团体。
    俞可平指出:“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在笔者看来,语言治理的主体主要涵盖以下七类:执政党,政府部门(比如外交部、民政部、工信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务院侨办等),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等),社群团体(语言团体及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社会团体),企业(出版企业、人工智能企业、语言产业相关企业等),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个体公民(知名人士、权威学者、普通大众等)。
    显然,语言治理的实践是上述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强制力与主动性的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机制的合作,等等。
    (二) 语言治理体系
    语言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语言及语言生活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制度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语言治理体系是有目标追求,以制度体系为支撑,以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结构性功能系统。目标体系主要有四:保障语言权利,解决语言问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助力国家治理提升。
    (三) 语言治理内容
    语言治理的内容回答的是治理什么的问题,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本体治理和应用治理。
    本体治理指的是针对语言文字各子系统的治理,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文字等子系统的创制改革、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等工作,比如正字法、文字简化、辞典编纂、术语统一、标准语建构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基本上就相当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的本体规划一类。
    应用治理指的是针对语言文字在使用和应用中各类现象和问题的治理,比如语言文字的地位问题、领域语言问题(比如教育语言、媒体语言、政务语言、语言服务、语言产业、网络语言、语言文明、应急语言等)、语言的声望问题、语言与社会的界面问题(语言与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等)、语言的传播与国际化、语言技术、语言文字的法制化和信息化,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语言治理是涵盖以下几个层面的:(1)口头语和书面语;(2)现实空间和虚拟网络两个空间的语言;(3)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外语-手语盲文。
    张日培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语言事业经历了从‘语言规划’到‘语言管理’,再到‘语言治理’的嬗变。‘语言规划’是少数人发起、大多数人被动参与的,‘语言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语言治理’则要求大多数人主动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笔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而且也认为是适用于中国整体的语言事业发展状况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从孝文帝“断北语,从正音”到隋文帝科举选拔,从宋代《广韵》、明代《洪武正韵》到清代“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民国时代“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再到新中国的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语拼音方案推广、语言文字信息化、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微语言治理,等等。一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语言治理的历史波澜壮阔、传承延绵。
    (作者简介: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