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思路推进汉语词认知与习得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03:01:4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顾介鑫 参加讨论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是语言认知研究中基础而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涉及词的认知与习得。词的认知与习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从内涵和外延来了解语言中的词。词的心理词典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但这两门学科的知识在心理词典中的应用是不平衡的。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词典研究出现,心理学理论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语中语言学理论应用渐多,也体现了心理词典研究从心理学“偏重”到心理学、语言学“并重”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 中心性(headedness)、语素黏着性(boundness)、构词法能产性(productivity),及合成复合词(synthetic copounds,如“bus driver”)是构词法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构词法理论被逐步应用于心理词典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法语、保加利亚语心理词典研究即发现中心语素在促进合成词表征通达上优于非中心语素。21世纪初,英语心理词典研究发现合成词中自由词根较黏着词根更容易从合成词中被分离出来;还发现即便是参与构词较少的词根(如“-ceive”),在假词(如“inceive”)中也会被分离出来。后来,与词句界面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也被应用于心理词典研究,体现了语言学理论深度融入心理词典研究的态势。2012年研究者通过母语为英语的特殊语言损伤(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即,在正常环境下生长,智力及听力正常,无神经损伤或心理精神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等,无明显社会及情感因素影响,但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或异常)青少年、自闭症兼语言损伤青少年的心理词典研究发现,合成复合词在被理解时要难于新异词根复合词和常见名—名复合词。研究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合成复合词与词根复合词在成词方式上的差异。 科技进步促使研究重心转变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技术在语言认知研究中逐步应用,使得人们对脑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黑匣子”到“灰匣子”的转变,心理词典的研究重心也相应地完成了由心理机制向脑机制的转变。我国神经语言学家杨亦鸣教授2000年即已用“大脑词库”称呼“心理词典”。 就研究方法来看,心理词典研究重心由心理机制到脑机制的“转向”需要探察有关语言在脑这一“灰匣子”中的表现,离不开脑成像技术的成功运用。探究语言的神经基础,需要解释语言差异(如构词法的不同)在“什么时候”被人脑觉察出来,以及是在人脑的 “什么地方”被觉察到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自1980年首次被用于考察人脑的语义加工,就因其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可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成为考察人脑语言加工进程的首选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CT、MRI成为诊断脑损伤、脑病变的利器,而这也使得脑损伤伴语言障碍患者(即失语症)的病灶成为考察人脑觉察语言差异的脑区所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及脑损伤伴语言障碍(失语症)已被逐步应用于心理词典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被应用于德语、意大利语、英语的词构形表征研究;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则被作为示例应用于佐证英语合成词的表征与通达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心理词典研究限于将失语症作为词认知研究的佐证,而不是借失语症将认知过程映射到脑的结构与功能上。就心理词典研究的脑机制转向而言,这仍然没有实现“转向”,真正的转向始于20世纪初。意大利神经语言学家Miceli于2001年指出,词的识别、理解、产出需要激活一组复杂机制,其中每一机制均可选择性地因脑损伤而出现障碍;且失语症研究证明,词义、词的拼读表征不同,心理词汇在词类和词法结构上是有区别的。2003年的一项意大利语失语症研究即指出,大脑右半球参与由动词转为名词的派生词产出过程。 语言学和脑科学协力推进研究 相比西语,汉语心理词典研究也呈现出心理学“偏重”到心理学、语言学“并重”这一新思路,且也表现出由心理机制向脑机制的转向,但仍然是比较滞后的。细究起来,这与整体研究思路受限相关。即,汉语心理词典研究与语言学、脑科学相互观照上的严重不足,与两个“分庭”有关:一是与语言学“欠沟通”,二是与脑科学“缺关联”。 虽在上述两个“转向”上晚于西语,但汉语心理词典研究因为汉语词本身的特殊性,仍展现出其研究思路上的进一步更新。合成词在西语中主要体现为“词根+词缀”或“词缀+词根”的附加式。而汉语中附加法能产性弱,复合词是合成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为“词根+词根”的复合式。根据生成方式不同,复合词可分为基础复合词和合成复合词(如“汽车修理工”)。而且,汉语中还存在一类违反词整体性假说(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LIH)的“离子化”(ionization)词——离合词。“汽车修理工”为五音节组合,是词还是语?“睡觉”能合用也能离用,还是词吗?无疑,这些疑问都使得词/语分界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汉语心理词典研究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决定了汉语心理词典的研究注定有其特殊的一面,不同于西语。 随着学科交叉不断融合发展,汉语心理词典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已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上述两个“分庭”,趋于“合家”,从广度与深度上充分展现了心理词典研究从心理学“偏重”到心理学、语言学“并重”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例如,《汉语复合词认知、习得及其神经基础》(以下简称《复合词》)在复合词认知与习得研究上给出了较好的示例。基于相关语言学理论,《复合词》特别关注汉语离合词、合成复合词,以特定脑损伤失语症患者、普通汉语母语者为实验被试,以生成语言学、音系学理论为指导,考察词与短语界分的心理现实性与神经基础,以及语素黏着性、构词方式及其能产性因素对复合词认知、习得的影响等,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语言学理论成为汉语心理词典研究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就心理词典研究由心理机制向脑机制的转向来看,汉语心理词典研究也已较好地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脑损伤伴语言障碍(失语症)等应用于词的理解与产出的脑机制研究。例如,《复合词》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离合词、合成复合词的性质,发现在较早的P2(约200毫秒)、N1(约100ms)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上已发现它们有别于一般的复合词、短语,从精确到毫秒级的语言加工时间进程上为离合词、合成复合词的特殊性提供了脑科学证据;另外,《复合词》采用失语症测查方法发现,在大脑左侧半球基底核病变的脑损伤患者在图片命名中称说汉语复合词时,由汉语高能产性构词法生成的词(如偏正式复合词)选择性地受损,差于由低能产性构词法生成的词(如联合式复合词),从而指出汉语构词法能产性(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人脑左侧基底核。从整体上看,《复合词》较好地解决了复合词表征与加工在人脑中“定时”“定位”的问题。 汉语作为研究对象更具优势 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语言神经机制的研究,这是2019年“未雨绸缪:语言与下一代人工智能博鳌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7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达成的共识。汉语心理词典研究作为语言认知研究中的基础,应及时响应时代呼唤,率先更新研究思路,采用先进脑科学技术手段,为学科交叉发展作出贡献。 首先,汉语复合词应作为语言组合中语法、语义加工神经基础研究的首选对象。2019年美国学者于Science发表的语言中组合的语法、语义加工的神经基础研究是以短语为实验语料的,汉语相比则是更有优势的研究对象。汉语复合词两语素为主,词根语素依据其自由程度又可分为可单独成词语素、不可单独成词语素。汉语复合词音节短、音节数少(多为两音节),更有利于排除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影响,从更为基础的语素组合角度来考察语法、语义加工。其次,要面向人工智能,采用细胞、分子水平的脑科学技术手段来开展汉语心理词典研究。当前基于脑成像技术的语言加工激活脑区的大神经环路无助于推进人工智能研究,至少需要开展细胞水平、基于皮层功能柱的微神经环路研究,方能为当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