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国内具身认知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摘 要:本研究使用Excel和Cite 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间与具身认知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具身认知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投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代表作者包含叶浩生、郑旭东、王美倩、鲁忠义和王寅等。研究热点包括具身认知概念的阐析、身体之于具身认知的作用、镜像神经元以及概念隐喻等方面。研究前沿涉及具身认知的价值、隐喻、生态效度、延展认知等主题。这些热点和前沿,若采取跨文化或跨学科对比视角来研究,将具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具身认知;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前沿动态;知识图谱
    作者简介:刘慧,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西方语言哲学;于林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西方语言哲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视域下诗性语篇具身意义识解研究”(项目编号:19BYY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的关注点由强调心智计算表征的“离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转向强调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认知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它的“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叶浩生2010:705)。具身认知研究发端后,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成果,呈现研究现状,挖掘研究热点,探析前沿动态,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
    2.1 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国内具身认知的研究现状如何?2)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3)该领域显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Excel和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设计开发的Cite Space V(版本号:5.1.R6.SE.8.1.2017)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1(下文简称Cite Space)。Excel用来统计和分析文献发文数量、文献期刊来源和文献学科分布情况。具身认知研究相互关联的文献集合、发展脉络、关键文献,热点问题、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则通过Cite Space分析后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
    2.3 数据收集、描述和处理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比,CSSCI收录引用文献全面,附引率和篇均引文量大,数据结构较为完整,可以作为科学引文分析和文献计量评价工具(王知津、姚广宽2005:63-64;李杰、陈超美2017:32)。所以,我们选用CSSCI作为文献分析的基础。
    “Embodied cognition”的汉语译文多样,主要包含“具身认知”、“涉身认知”、“寓身认知”、“缘身认知”、“体验认知”、“身体认知”(或“体认”)(冯晓虎2010:86-97)。我们在CSSCI检索页面分别录入了上述关键词,文献类型选择“论文”,时间区间设定为1998年至2017年,检索后共有460篇文献2。经人工筛查后,199篇文献符合研究要求3。这些文献是本研究的数据依据,其引文数量是5494篇,关键字数量是884个,作者是388人,主要信息详见表1。
    表1.数据收集结果
    
    下载199篇文献数据,以“download_embodied cognition”命名并保存,然后使用Cite Space的Data功能对下载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后的数据将通过Cite Space进行分析进而生成科学知识图谱。以这些图谱为参考,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
    3.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研究现状
    3.1.1 发文量分布情况
    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是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的写照。对文献年度发文情况的掌握有助于我们窥测研究的近况和发展动态。表2呈现了具身认知研究论文的年度发文量情况。由表可见,1998年至2017年期间,发文量呈波浪上升趋势。自2012年起,发文量显著增加。之后,每年的发文量均在30篇左右,2015年达到峰值,数量是36篇。2016年和2017年稍有回落。由此可见,具身认知研究越发引起学者关注。
    表2.年度发文量情况
    
    3.1.2 文献来源期刊分布情况
    CSSCI索引文献的来源期刊具有影响因子高、被引频次高和学术质量高的特点,是某领域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
    表3.文献来源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具身认知研究论文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文献共发表于80种期刊。发文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见表3,共发文99篇,占比49.75%,其中心理学报、心理学探析、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科学4种期刊的发文量达63篇。其余70种期刊的发文量由4篇到1篇不等。此外,我们统计了语言类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7种期刊刊登了11篇论文(表4)。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具身认知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比较而言,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表4.语言类文献来源期刊分布情况
    
    3.1.3 文献学科分布情况
    有关某个主题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这一主题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进展。表5显示出具身认知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多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语言学、体育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占比87.74%;其中,心理学领域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3.72%,居于首位。由此可见,具身认知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深入多层领域;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甚是喜人,既展现出当前深厚的学术积累,又显现出未来强大的发展态势。比较而言,其他学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表5.文献学科分布情况
    
    3.1.4 文献作者分布情况
    研究者们就某个主题有着共同的兴趣,为实现研究的创新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表6汇总了具身认知研究文献作者的发文量。发文量位于前6位的作者是叶浩生、郑旭东、王美倩、鲁忠义和王寅,其中,叶浩生发表论文30篇,发文量最多。从研究成果质量和数量反观研究者,说明他们有着很强的学术能力和科研影响力。
    表6.作者发文数量统计表
    
    此外,我们通过Cite Space对文献作者进行了突发性检测。如图1所示,作者中突变强度(3.1724)最大是叶浩生,影响时间从2010年持续至2013年,这说明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发展的趋势。同样,孟伟、殷融、李恒威和鲁忠义的成果也引发了研究的热潮,为具身认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致力于具身认知研究的学者应首先研读这些作者的经典和关键文献,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深入的探讨。
    
    图1.突发性作者列表
    3.2 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可以认为是在某个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或者多个话题,从字面上理解,其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李杰、陈超美2017:127)。也就是说,研究热点是在特定的时间辖区内,学者们共同致力于某个主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锁定研究热点。因此,我们借助Cite Space对具身认知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突发性检测,挖掘热门讨论话题。将具身认知文献数据导入Cite Space软件,采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对“Keyword”节点进行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有26个节点,节点间共有27条连线。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节点间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根据图2可知,具身认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身体、身体认知、认知科学、概念隐喻等,这说明学者围绕具身认知主题,进行了相关话题的研究。这些话题映射了具身认知研究的热点。
    
    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共现聚类中具有突发性的关键词也是研究热点主题的反映。具身认知研究文献的突发性关键词共有7个,其中,概念隐喻的突变年份是2015年,影响一直持续至2017,可以说概念隐喻是具身认知研究中最新的研究热点。从概念隐喻相关文献可知,概念隐喻研究开始聚焦概念隐喻与权力概念的结合。研究成果论文包含《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和《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2篇论文占2015年概念隐喻研究成果的66.67%,而且这两篇论文的施引文献分别是19篇和13篇。以前一篇为例,19篇施引文献(10篇期刊论文、1篇博士论文、8篇硕士论文)中,概念隐喻出现在题目或关键词中的频次是8次。可见,具身认知视角下概念隐喻理论与权力概念的结合研究越来越受学者关注。概念隐喻与道德相结合是研究中的另一个热门研究话题。概念隐喻和道德同时出现在《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2015)和《具身视角下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2015)的关键词中。两篇论文的施引文献分别是13篇(8篇期刊论文、5篇硕士论文)和3篇(2篇期刊论文、1篇硕士论文)。在这16篇文献中,以概念隐喻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是0篇,以隐喻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也仅有2篇4。这种现象说明概念隐喻与道德的结合已经引起研究者注意,但关于两者的交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图3.突发性关键词列表
    3.3 前沿动态
    在Cite Space中,研究前沿是指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李杰、陈超美2017:126)。某领域新主题的出现可以利用Cite Space提取的突发性共被引文献显证。图4呈现了有关具身认知研究的9篇突发性引用强度较大的文献。
    李其维2008年在《心理学报》发表的《“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突变强度最大(2.7919),持续时间从2011年至2012年。同时,我们发现李其维于同年度发表在同一本刊物的论文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但该论文发表刊物的卷号和页码均为0。基于这种现象,我们查看了该文章的施引文献,发现施引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实则就是李其维同一篇文章。由于引用该文献时采用不同的文献引用格式,故识别为两条文献。我们将两者合并分析,李其维这篇论文的突发性影响持续时间从2008年至2012年,也就是他的这篇关于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引鉴性和评论性文章强力助推了认知科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使学者逐渐关注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心智的认知科学(Lakoff&Johnson 1999:77)的研究。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几篇文献的突变开始年份均在2011年及以后,集中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这一特点与我们前文对具身认知主题年度发文量的统计结果颇为吻合。该主题的年度发文量由2011年的12篇升至2013年的26篇,涨幅达116.67%。所以,Niedenthal(2007),Zwaan&Taylor(2006),叶浩生(2010),Barsalou(2008),Williams&Bargh(2008),Kaschak et al.(2005)与Rowlands(2009)的论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推动了具身认知研究的巨大发展。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Rowlands(2009)的文章Extended cognition and the mark of the cognitive。此篇文章的突变强度是1.6599,持续时间从2015年至2017年,这意味着它所触发的相关研究最具前沿性。Rowlands关于延展认知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具身认知身心统一的肯定,但在另一方面也对具身认知在讨论身体、心智和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国内目前关于延展认知的研究还为数不多。CNKI中以“延展认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共有47篇,其中期刊论文33篇,硕士论文10篇,博士论文4篇。这些文献的发表年份如表7所示。由表可见,延展认知的研究较为年轻,但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延展认知是继具身认知之后认知科学领域又一新的研究视角。
    表7.延展认知主题发文量年度分布情况
    
    
    图4.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
    在Cite Space中,另一种挖掘某领域研究前沿的做法是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所得知识图谱中的聚类名称可以反映研究前沿的领域(李杰、陈超美2017:126)。我们通过Cite Space对具身认知研究的共被引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所得知识图谱共有34个聚类。借助Cite Space的过滤功能过滤掉规模过小和与主体网络关联小的聚类,最终呈现出图4所示的11个聚类,聚类名称根据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命名,分别是#0价值、#1隐喻、#2生态效度、#3具身语义理解、#4关系模式理论、#5感知运动信息、#6选择扩散效应、#7生活世界、#8道德行为、#9社会情境和#10心理学。通过聚类的名称我们发现,具身认知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新的研究动态主要涉及具身认知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学、社会学、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
    聚类#0价值的施引文献共包含29篇,研究涉及教学、学习、隐喻、情绪、情境仿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意义理解等多个主题。然而,这些论文都研究和讨论了具身认知在其领域内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价值作为最大聚类的名称,一方面反映出学者认同具身认知研究的价值,并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对相关话题进行着理论思辨和实证探索,以说明和验证具身认知发展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具身认知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将成为研究的前沿话题。与聚类#0相比,聚类#1隐喻则能通过12篇施引文献的题目、关键字等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来,如隐喻、道德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等。隐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修辞学领域被视为修辞格的研究至现今认知科学领域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 1980:3)的研究,隐喻研究的热潮从未消退。通过聚类#1的施引文献,我们发现,具身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前沿研究着眼于概念隐喻与道德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以及基于两者交叉研究的跨文化探索(杨继平、郭秀梅2016;方溦、葛列众、甘甜2016;陈玉明等2014;王锃、鲁忠义2013;苏彦捷、孙芳芳2014;陈潇等2014)。聚类#2的名称生态效度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由心理学家从生态学引入,目的是弥补心理学实验室研究的不足。生态效度是“由E·布伦斯威克杜撰的一个术语,指远距的与近距的刺激的协变程度”(阿瑟·S·雷伯1996:257),后经发展,被理解为“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行为与自然情境的程度”(陈利君、谭千保2002:102)。聚类#2共包含18篇文献。这18篇文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了具身认知理论的解释力,说明具身认知理论能够解释真实生活中人的知觉、行为、动作和情感等。可以讲,具身认知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提高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也渗透着具身认知与生态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可能性和可行性。《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从具身自我认知、具身人际认知和具身群体认知三个维度阐述了具身社会认知的研究思潮,论证了从具身认知视角切入可以提高传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并从进化心理学、镜像神经元、认知语言学、发生认识论视角探析了具身社会认知现象的原因(薛灿灿、叶浩生2011)。可以说,具身社会认知研究是具身认知、社会认知和生态心理学交叉研究的结果。此外,生态效度作为具身认知的研究前沿还可以通过该聚类中的突发节点数量来衡量。某个聚类所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那么该领域就越活跃,[也就更能反映出]研究的新兴趋势(李杰、陈超美2017:131)。聚类#2的突发性引用文献有4篇,占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具身认知视角下生态效度的相关研究将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前沿之一。以上三大聚类的主题集中呈现了具身认知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暂只对前三大聚类进行分析和讨论。
    4.结论
    本研究使用Excel和Cite Space对CSSCI中具身认知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科学计量学分析。具身认知研究自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发文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群体成员增多,代表作者包含叶浩生、郑旭东、王美倩、鲁忠义和王寅等。在学科分布和来源期刊分布方面,具身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语言学、体育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其中心理学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比较而言,其他学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于具身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趋势,我们分析了关键词共现以及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中的突发性共被引文献。研究表明,具身认知研究的热点聚焦于认知科学中具身认知的抽象概念阐释、身体之于具身认知的作用、镜像神经元以及概念隐喻等主题;研究前沿投射于具身认知价值的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和具身认知的生态效度研究等方面。总体而言,具身认知研究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开展于实证研究中,且已渗透多个学科,一定程度呈现出了交叉性的特点。其中,具身认知研究在各学科理论和应用价值的探讨、跨文化视角下概念隐喻和权力、道德的整合研究、具身认知和生态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以及延展认知等方面展现出很强的研究潜力和生命力,为我们确定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Barsalou,L. W. Grounded cogni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7):617-645.
    [2]Kaschak,M.&C. Madden,et al. Perception of motion affects language processing[J]. Cognition,2005(3):B79-B89.
    [3]Lakoff,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Lakoff,G.&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
    [5]Niedenthal,P. M. Embodying emotion[J]. Science,2007(4):1002-1005.
    [6]Rowlands,M. Extended cognition and the mark of the cognitive[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9(1):1-19.
    [7]Williams,L.&J. Bargh. 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J]. Science,2008(6):606-607.
    [8]Zwaan,R.&L. Taylor. Seeing,acting,understanding:Motor resonanc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6(1):1-11.
    [9]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Z].李伯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0]陈利君,谭千保.论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01-104.
    [11]陈玮,蒲明慧,冯申梅,朱金富.厌恶启动后黑白颜色中性词加工的时间特征:来自ERPs的证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5):784-787,804.
    [12]陈潇,江琦,侯敏,朱梦音.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664-672.
    [13]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燕良轼.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14(6):483-487.
    [14]方溦,葛列众,甘甜.道德具身认知的理论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6):765-772.
    [15]冯晓虎.论莱柯夫术语“Embodiment”译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6-97.
    [16]金胜昔,林正军.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语教学,2016(5):96-101.
    [17]李杰,陈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18]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2):1306-1327.
    [19]苏彦捷,孙芳芳.道德具身性的元分析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88-96.
    [20]唐佩佩,叶浩生,杜建政.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5(4):514-521.
    [21]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5):538-545.
    [22]王知津,姚广宽.三大中文数据库引文功能比较———CNKI,Vip和CSSCI实证研究[J].国书情报知识,2005(3):61-65.
    [23]薛灿灿,叶浩生.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J].心理科学,2011(5):1230-1235.
    [24]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张维.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5(7):939-949.
    [25]杨继平,郭秀梅.具身视角下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6(5):387-391.
    [26]杨继平,郭秀梅,王兴超.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从红白颜色、左右位置和正斜字体的维度[J].心理学报,2017(7):875-885.
    [27]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28]叶红燕,张凤华.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J].心理科学进展,2015(8):1480-1488.
    注释
    1基于Cite Space的科学计量学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某领域的文献研究(金胜昔、林正军2016;孔珍2019;等),详细的应用现状分析见李杰和陈超美(2017:8-22),本研究不再赘述。
    2作者检索文献的日期是2018年4月9日。
    3以“体认”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献包含很多以“集体认同”、“个体认同”、“群体认同”等类似词语作为关键字的论文。这些论文虽然在关键字中含有“体认”,但却不符合检索内容是“embodied cognition”的要求,故将其剔除,所以用来分析的论文篇数与最开始检索的文献篇数相差较多。此外,为了文章术语的统一,下文论述时使用“具身认知”涵盖表1中的全部译文。
    4杨继平、郭秀梅、王兴超2017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的期刊论文与郭秀梅的硕士论文高度相似,计为1篇;陈玮、蒲明慧、冯申梅和朱金富2016年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的期刊论文与陈玮的硕士论文高度相似,计为1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