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情态的交叠——论“趁”字句的主观性
http://www.newdu.com 2025/01/09 12:01:20 《湖南社会科学》 唐玉环 储泽祥 参加讨论
摘 要:“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利用时机”的介词, 这一语法功能在宋代就已成熟。“趁”字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即说话人认为“趁”后的时点是谓语行为实施的最佳时间条件。除了用“趁”之外, 现代汉语方言中还可以用“赶、就、搭、傍”等词表“趁着”义。“趁”字句主观性的认知基础在于:由于时间与事件高度关联, 因此时间与句子情态也相互交叠。 关键词:时间条件;情态;趁;主观性 作者简介:唐玉环,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储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 金: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先秦诸子议论语篇的多维研究” (编号:14YBA015)。 引言 语言的基本功能在于表情和达意, 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渗透于语言的表达过程之中, 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趁”字句充分体现了说话人对时间、机会的主观判断, 由于时间与情态的相互交叠, “趁”字句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 对比汉语中的两个句子: (1) 今天天气晴朗, 很多人出去登山。 (2) 趁今天天气晴朗, 很多人出去登山。 我们可以发现, 例 (2) 比例 (1) 多了一个介词“趁”, 两个句子的意义因此有所不同, 例 (1) 是一个客观陈述, 说明在“今天天气晴朗”的条件下, 人们实施了“登山”这种行为。例 (2) 除了陈述这个事实之外, 还蕴含了说话者的主观认知和评价, 即这种天气条件很可能马上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例 (2) 隐含了这样的推理:“最近天气不好, 今天的晴朗很难得, 这种好天气可能不会一直持续, 因此必须在天气变化之前赶快行动。” 沈家煊指出,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1显然, 与一般的句子相比较, “趁”字句, 即以介词“趁”带宾语X作为构成要件的句子蕴含了说话者的判断与评价, 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学界以往对介词“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历时演变上和“趁”与“趁着”的区别上, 如马贝加论述了汉语“趁着”义词语的历史发展, 2真大成考察了“趁”的历史演变, 3万莹对“趁”与“趁着”的区别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4但是学界对“趁”字句主观性的研究极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趁”字句的主观性:“趁”字句的结构形式与语法意义、“趁”字句主观性的句法-语用特征、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其他“趁着”义介词、“趁”字句主观性的认知基础。 一、“趁”字句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 “趁”,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介词功能的释义是:利用 (时间、机会) 。“趁着”与“趁”的语法功能极为类似,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受音节韵律和句子长短的影响, 本文不做区分, 文中论述“趁”时也包涵了论述“趁着”。 介词“趁”由动词“趁”虚化而来, 马贝加认为, 魏晋南北朝时, “趁”仅少量出现, 意义为动词性的“追赶”、“追逐”。5真大成进一步指出, 表追赶义的“趁”, 最早在5世纪中期是陕甘一带的方言词, 后来, 在隋、唐文献中“趁”开始大量出现, 作动词, 意义最初也是“追赶、追逐”。6例如: (3) 师曰:“赤脚人趁兔, 著靴人吃肉。” (唐·《五灯会元卷第十一》) (4) 父母得此语已, 遂即乘马奔趁, 行至十里趁及。 (《唐·敦煌变文卷八》) (5) 这遍若不取我指撝, 不免相公边, 请杖决了, 趁出寺门, 不得闻经。 (唐·《敦煌变文卷六》) (6) 游鱼趁暖处, 忽尔来相聚。 (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 (7) 鱼衔嫩草浮池面, 蝶趁飞花到酒边。 (唐·章碣《观锡宴》) (8) 巡街趁蝶衣裳破, 上屋探雏手脚轻。 (唐·韦庄《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 “趁”作动词时, 主语大部分都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或动物, 宾语也大都是具有动态行为的人或物。人或物“追赶”目标时, 在时间上往往是同时, 动作上往往相伴相随, 于是“趁”逐渐引申出“伴随”义。 (9) 到处贫随我, 终年老趁人。 (唐·姚合《武功县闲居》) (10) 朝随烛影出, 暮趁鼓声还。 (唐·白居易《暮归》) (11) 遣青蛾趁拍, 斗献轻盈, 且更传杯。 (《宋·黄裳《锦堂春慢》) (12) 杂还飞鸾, 花裀上、趁拍红牙, 余韵修扬, 竟海变桑田未止。 (宋·史浩《采莲》) 例 (9) (10) 中“趁”与“随”对举, 意为“伴随”, 例 (11) (12) 中的“趁拍”既可以理解成“追着节拍”, 也可以理解成“随着节拍”。“趁”的伴随义使之常常带宾语出现在多动词结构的VP1位置, “趁”便成为句中的次要动词, 这种语法意义和语法位置很容易使“趁”从次要动词虚化成介词。7 在宋代, “趁”作为介词基本成熟, 宾语多是时间性很强的季节、天气、节令、年龄等名词, 如“晴”、“雨”、“凉”、“闲”、“早”、“青春”等, 并且这些时间性成分之前还可以加上否定性的成分。“趁X”后接主体的目的性动作行为, “趁”字句的“最好赶在……之前”的意义也逐渐明确, 这种意义具有很强的主观意愿性。 (13) 趁取群芳未摇落, 暇日提鱼就煮。 (宋·刘克庄《贺新郎》) (14) 莫待青春晚, 趁莺花未老, 觅醉寻欢。 (宋·仇远《忆旧游》) (15) 趁取未残时, 醉花前、春应相许。 (宋·叶梦得《蓦山溪》) 例 (13) (14) (15) 中的“趁”或“趁取”都可以理解成“赶在‘群芳摇落’、‘花老’、‘花残’”之前, 做全句的时间状语, “趁”表利用时机的介词功能基本成熟。 从明清白话小说到现代汉语中, “趁”的“伴随”、“赶在……之前”的意义继续发展并得到广泛使用。 (16) 秦明上了马, 拿着狼牙棒, 趁天色大明离了清风山, 取路飞奔青州来。 (明·《水浒传第三十四回》) (17) 我如今趁武大未归, 过去问他借历日, 细细说与他。 (明·《金瓶梅第三回》) (18) 趁如今酒醉饭饱, 我共师兄去, 手到擒来!” (明·《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上例中, “趁X”为时间状语, 谓语一般为“走”、“去”、“飞奔”等目的性很强的人的动作行为动词。 综合以上“趁”的历时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将“趁X”句的语法结构形式概括为: N (主语) +趁+X+VP, 如:乡亲们趁着晴天抢收麦子。 “趁X”作句中的状语, 主语既可以在“趁X”前, 也可以在“趁X”后。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 “趁”后的宾语“X”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小句, 8这种宾语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大部分都可以换成名词性的“X的时候”或“X的机会”。如: (19) 粽子要趁热吃。→粽子要趁热 (的时候) 吃。 (20) 他趁我不注意逃走了。→他趁我不注意 (的时候) 逃走了。 (21) 他趁着休息看了一下报纸。→他趁着休息 (的时候) 看了一下报纸。 但不是任意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都可以充当“趁”的宾语, 徐纬地指出处所名词、专有名词、表绝对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都不能进入“趁X”结构, 如我们不能说“趁他”、“趁老张”、“趁今天”、“趁书”、“趁太阳”等。9“趁”的宾语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趁X”必须构成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进而成为后续谓语的条件。 因此, “趁X”句的语法意义可以归纳为: 施事利用X所在状态的时间去实施某种行为, 或施事赶在“X”变化之前实施某种行为。其中, “X”与谓语动词处于伴随状态, 并且“X”是谓语行为实施的最佳时点或必要时间条件。因此根据上述三例可以推导出下面的否定性时间条件句: (19) '粽子要趁热吃。→冷了的话就不好吃。 (20) '他趁我不注意逃走了。→我注意的话他就逃不了。 (21) '他趁着休息 (的时候) 看了一下报纸。→他不休息的话根本没时间看那份报纸。 二、“趁”字句主观性的句法-语用特征 语言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10“趁”字句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 从说话人的视角出发, 说话人主观上认为“X”是施事实施某种行为的最佳时间, 因而对这一时间持肯定的情感态度。例: (22) 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 其实热了行不动, 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 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 (《水浒传第十六回》) 例 (22) 中对于“早晨”这个时点, 虞候主观上认为是最佳时间, 因此说“趁早凉”。虞候并不愿白天热的时候走, 所以“热”就只反问“正热里要行?”, 而不问“怎地要趁热里行?” 在“趁”字句中, X是肯定性结构的话, “趁X”结构一般是现实情态, 以进行时最为常见;X是否定性结构的话, “趁X”结构一般是非现实情态。“趁X”结构的后续谓语为过去时或将来时, 表达已经或将要实施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说话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 施事应该或必须进行的且对施事是一种受益的行为。 (23) (王进) 扶娘上了马, 趁五更天色未明, 乘势出了西华门, 取路望延安府来。 (《水浒传第二回》) (24) 秦明上了马, 拿着狼牙棒, 趁天色大明离了清风山, 取路飞奔青州来。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 在“趁”字句中, X作为最佳时机由施事者根据当时的情势主观决定。例 (23) (24) 中“天色未明”与“天色大明”都是时间条件, 但意义相反, 在不同的情况下, 都是最优选择, (23) 中, “天色未明”是最佳机会, 与此相反, (24) 中“天色大明”是最佳机会。 “趁”字句与施事主语的得失密切相关, 因此“趁”字句有其特定的句法语用特征。 (一) 句中常出现表急切义的时间副词或句后常追加错过时机的不良后果 “趁”所带的宾语一般都是机会、有利的状态等, 这些要素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都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因此“趁”字句的谓语或前后小句经常出现表示快速义的副词, 如“快”、“赶紧”等, 营造出一种紧急、急迫的上下文语境, 充分体现了“趁”带有“赶”的时间性。 (25) 火德与雷公道:“……, 大圣是个惯家熟套, 须教他趁此时候, 一则魔头困倦, 二来夜黑无防, 就请快去, 快去!” (《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26) 父亲今天不知为什么这样喜欢, 全答应了他们:“快去换衣裳, 趁着早晨凉快, 好上植物园去。”大家慌着忙着全去预备。 (老舍《牛天赐传》) (27) “你快改了妆, 趁他今日荣归吉日, 我送你过门去罢!”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28) 是的, 他得赶紧替天赐张罗着, 趁着自己还有口气。 (老舍《牛天赐传》) (29) 唐家急着趁宝庆生病的机会, 捞它一把。 (老舍《鼓书艺人》) 同时, 在有些“趁”字句后, 还追加延迟时间或错过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的论述。如: (30) 二奶奶酒过两盅, 跟宝庆说, “趁她还没出漏子, 赶快出脱了她。等有了孩子, 或是弄出一身脏病, 就一文不值了。” (老舍《鼓书艺人》) (31) 作家, 就是一头奶牛……不趁有奶的时候存些奶粉钱, 老了也只有清水冷猪头找个庙堂扮庄严相这一条路好走了。 (王朔《无知者无畏》) (32) 南希转向戈玲:“你说呢戈老师。咱们女人图什么?又不想开天辟地, 治国安邦, 图的不就是个舒服吗?趁年轻的时候不玩老了想玩没人跟你玩了。”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33) 出名要趁早呀, 来得太晚的话, 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这种追加错过时机的表述更是加强了“趁”字句的时间紧迫性, “趁”前或“趁”后加否定词“不”或“没”, 形成否定时机的表达, 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推理, 即如果时机经X一经错过, 晚了一步, 施事便会在物质上或精神上蒙受重大损失, 表现出结果的主观不如意。 (二) “趁X”前常加表道义情态的动词、副词 “趁”前带有表主观意愿的情态动词“要”、“须”、“该”、“想”等, 表现出说话人基于情理推导的道义情态, 表达说话人对“X”表达的时间的肯定态度。 (34) 藕花恰莫碍行舟。要趁潮头八月、到扬州。 (宋·李弥逊《虞美人》) (35) 须趁良辰美景、绕园行。 (《宋·洪适《南歌子》) (36) 且趁霜天鲈鱼好, 把貂裘、换酒长安市。 (宋·张辑《贺新郎》) (37) 猪八戒:“今日也受用这一下子, 却该趁饱儿睡觉去也!” (《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38) 要是倒的话, 得趁着八月节前:等钱用, 可以贱点。 (老舍《牛天赐传》) “趁X”前还可加语气副词“何不”, “何不”传递的是反问语气, 用反问的语气进一步表达了该时间“应该如何做”, “何不”与“趁”共同使用, 加强了句子的主观性, 去掉“何不”则语气减弱, 主观性也相应减弱。 (39) 何不趁此良宵, 完成好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40) 云曰:“二将军已建奇功, 何不趁今日擒住夏侯楙, 以定大事?”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41) “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 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 寻个了身达命之处……, 江海内寻个净辨处安身, 以终天年, 岂不美哉!” (《水浒传第九十四回》) (三) “趁X”前常加“不如”“不若”等表比较的动词 “趁X”前加上表比较的“不如”、“不若”、“莫若”等动词, 通过与其他条件进行比较, 说话人就可以对“X是最好时机”进行确认和强调。 (42) “明日又来厮杀, 不若趁他喘息未定, 众人慌张之时, 我们赶到, 必获全胜。”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43) 不如趁此微微月色, 路径好辨, 走了去吧!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44) 不如趁这妮子未生之前, 寻个人家嫁了出去, 等他带胎去别人家生育了, 糊涂得过再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45) 依老身愚见, 莫若趁此青年美貌, 寻个好对头, 一夫一妇的随了他去。 (《喻世明言第一卷》) (四) “趁X”结构与“把”字结构共现 “趁”字句的特点之一是谓语具有强目的性, 表处置的“把”字句也是一种含目的构式的主观性较强的句式, 11“把”字句的语用特点是突出受事客体的结果状态, 因此“趁X”结构与后续处置结构自然兼容共现, 并且处置介词“把”、“将”的宾语多为利益受损方。 (46) 众囚徒道:“他到晚把两碗干黄仓米饭和些臭鲞鱼来, 与你吃了, 趁饱带你去土牢里去, 把索子捆翻, 着一床干藁荐把你 (武松) 卷了, ……不消半个更次, 便结果了你性命。 (《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47) 他 (宝庆) 身体太弱, 病趁虚而入, 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 (老舍《鼓书艺人》) (48) 她 (二奶奶) 打定主意趁秀莲还不太懂事, 赶紧把她卖掉, 给个有钱人去当小老婆。 (老舍《鼓书艺人》) 例 (46) (48) 中施事分别为“狱吏”、“二奶奶”, (47) 中使用了拟人手法, 施事为“疾病”, 三个句子中“把”的宾语分别为“武松”、“宝庆”、“秀莲”, 三个人物在句子中都是利益受损者。 三、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趁着”义介词 “趁”字句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特征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不过除了用“趁”之外, 现代汉语方言中还可以用“赶、就、搭、傍”等词表“趁着”义。 (一) 湖南衡阳、娄底方言 (属湘方言) 中的“赶” 衡阳方言前山话中, “赶”可以作动词, 与普通话用法相同, 但“赶”还可以用来表示利用条件或机会, 如果后续名词是单音节的, “赶”不需要加“哒” (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 如果后续名词是双音节的, 则可以加“哒”。12 (49) 天快黑了哒, 赶光快些插。 (天快黑了, 趁着有光亮快些插。) (50) 赶哒好天晒咕些谷。 (趁天气好晒了些谷子。) (51) 你赶哒年轻要多读书唧。 (你趁年轻要多读书。) (52) 赶哒有空你去整起那部单车。 (趁着有空, 你去修理那部单车。) (53) 赶哒老师还冇来, 我人打两盘扑克。 (趁着老师还没来, 我们打两盘扑克。) (54) 赶哒身体还冇出毛病, 多挵下唧。 (挵:劳动) 湖南娄底方言中介词“赶”相当于“趁”, 但能充当介词“赶”的宾语的不多, 13如:赶热吃、赶到凉快好歇气、赶火架铛 (趁火旺时架上锅子煮菜。比喻趁机会做某事, 相当于“趁热打铁”) 。 (二) 湖南隆回方言 (属湘方言) 中的“就” 在湖南隆回方言 (湘方言) 中, “就”、“就到”相当于普通话的“趁”、“趁着”。14 (55) 就你在这里, 给我安起天线着。 (趁着你在这里, 帮我把天线装好。) (56) 就到我没在, 偷咕我格东西。 (趁着我不在, 把我的东西偷走了。) (三) 湖南石门方言 (属西南官话) 中的“搭” 湖南石门方言 (笔者家乡话) 口语中, 普通话的介词“趁”或“趁着”的含义用“搭”或“搭倒”来表达。 (57) 搭你在这里, 我们一起把那个事讲明白。 (趁你在这里, 我们把那件事讲清楚。) (58) 粽子要搭热底吃。 (粽子要趁热吃。) (59) 搭倒天还没黑, 我们赶紧走。 (趁天还没黑, 我们赶紧走) (60) 搭倒还年轻, 好生搞下学习。 (趁着还年轻, 好好学习。) “搭”除了介词用法之外, 在石门方言中还可以作动词, 如:“搭瓜棚”、“搭车”、“搭信” (捎信) 等。 (四) 苏州方言 (属吴方言) 中的“傍” 在苏州方言中, “傍”可以表达普通话的“趁”的含义, 但限于“傍早”、“傍热”等较固定的结构。15 (61) 打铁要傍热。 (打铁要趁热。) (62) 傍早转去仔吧, 屋里着实过不下去哉。 (趁早回去吧, 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这几个“趁着”义介词中, “赶”来自追赶义, 因为“机会”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必须赶在或抢在机会消失之前付诸行动。“就”、“搭”、“傍”与伴随义相通, 强调伴随某种时间条件下采取某种行动。因此, 就“趁着”义的介词而言,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极为相似, 都来自追赶义或伴随义。 四、“趁”字句主观性的认知基础 “趁”字句的主观性与人们的认知习惯密切相关, 其认知基础在于时间与事件、时间与情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一) 时间与事件高度关联 1. 所有事件都存在于时间的链条中。 时间与事件有密切的关系。时间是事物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所有的事物包括事件、状态、动作行为、人和物等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又是无形的, 人们无法直接感知, 但可以通过在时间中发生的占据一定时长的事件来感知。16我们还可以通过某个事件或动作来指称相关的其他事件的时间, 因此有“一袋烟的工夫”、“转眼之间”等说法。 当几个相关事件同时进行, 并且事件之间有逻辑上的条件关系时, 就很适宜用“趁”字句, “趁X”结构充当伴随条件。如“天气晴朗”与“晒被子”之间既是条件与行为的关系, 也是时间上的伴随关系, 因此就可以构成“趁”字句――“趁天气晴朗晒被子。” 2.“趁X”是事件实现的机会性时点。 在“趁”字句中, X是一个机会性时间, 谓语VP的核心动词所叙述的事件发生时间正好在X的时间范围之内, 因此, “趁X”句中的“X”是谓语VP所述事件实现的机会性时间参照点。例如: (63) 王婆道:如今这捣子病得重, 趁他狼狈里, 便好下手。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 (64) 她 (胖菊子) 要是真打算走, 就得快――把东阳所有的钱都敛了去。不能等他病好, 趁他卧病在床, 正是大好机会。 (老舍《四世同堂》) 例 (63) 中, “王婆认为武大郎病重”正好是下手的机会, (64) 中“胖菊子”认为“东阳卧病”正是“她”走并卷走财产的机会。因此“趁X”是谓语所述行为实施的机会性时间。 (二) 时间与情态相互交叠 1. 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具有主观性。 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观性。时间具有客观性, 时间无始无终, 宇宙中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存在于时间的进程之中,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 我们用一系列的科学仪器来精确地标注时间。春去秋来, 斗转星移, 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同时,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 人对时间、机会的利用与感知却可能会因时、因地、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此对时间的感知也具有主观性, 汉语中的“光阴似箭”、“一日三秋”的双重矛盾感受正是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体现。 时间与情态有交叠之处。话语情态是指说话人在言说时, 要根据自己与听话人在具体场合中的特定交互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因此言说者说出的话语都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评价。17所有事物均存在于特定时间中, 人们必然根据自己在事件中的得失好恶对特定时点或时段作出评价, 例如: (65) 文英来得正巧, 我想, 明天刚好是礼拜天, 我有空可以陪她出去玩一天。 (陈瘦竹《职业》) (66) 这天恰好是星期六, 晚饭后, 大家聚在院子里开了个晚会, 用击鼓传花的形式, 轮流演出节目。 (奚青《天涯孤旅》) (67) 不巧的是, 此时正逢值中班的医生、护士和上深夜班的护士、医生交接班。 (栈桥《招魂》) (68) 进了村, 找到了迟心正的家, 真不巧, 只有他老伴在家里。 (金册《山村访问》) 例 (65) (66) 中的“正巧”“刚好”“恰好”后所接的时间对说话人而言是积极的或好的, (67) (68) 中的“不巧”后所接的时间正好相反, 对说话人而言是消极的或不好的, 人们总是通过特定词语传达对时间的情感和态度。 2.“趁”字句体现了对时间条件的肯定态度。 Harris就曾强调说:条件连词在使用时往往与某个时间值有关, 而时间连词的最佳解读也常常就是条件。18汉语的时间介词“趁”也可以解读为条件, 时间条件具备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态度。例如: (69) 你趁此青春不去, 更待何时? (高明《琵琶记》) (70) 天赐真觉得必须养神, 不趁着年轻力壮养神, 什么时候才养呢? (老舍《牛天赐传》) 例 (69) (70) 两句都否定句和反问句的组合, 从反面强调要“趁青春”“趁年轻”的时候去做某事, 这种时间条件体现了说话人的认知与立场, 又如上文中的例 (33) ,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 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如果不及时抓住“这个时间”, 那么将会给行为主体带来不好的后果或不良的心理感受。 因此, “趁”后的X具有很强的动态变化性, 它不是单纯的时间参照点, 而是一个机会性时点, 与施事的得失损益密切相关, 其本质上也是后续谓语的时间条件, 与其他类型的时间条件相比, 这种时间条件具有易逝性的特征。如“当/在我吃饭的时候, 他出去打球去了。”“我吃饭”仅仅给后续谓语提供一个时间参照点。但换成:“趁我吃饭的时候, 他出去打球去了。”“我吃饭”不仅仅是“他打球”的时间参照点, 还意味着“我吃饭”是一个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机会, 可能“我是他出去打球的障碍”, 并且“我不吃饭的话他就没有机会出去打球”。 结语 董秀芳 (2016) 19指出, 汉语十分重视区分客观性表达与主观性表达, 汉语中的一些主要的语法形式的出现都与主观性表达有关。汉语中一些语法形式上的对立很多都是由于主观性表达的需要。19“趁”是汉语普通话中专表利用时机的介词, 由表“追赶”义的动词“趁”虚化而来, 其介词功能在宋代就已经成熟了, 发展至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趁”的语法功能逐渐单一, 其“追赶”的动词义基本消失, 只具有“利用时机”的介词义。“趁”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性逐步凸显的过程。 现代汉语方言中, 除了用“趁”之外, 还可以用“赶”、“就”、“搭”、“傍”等介词来表达“趁着”义, 其语义共性是“伴随”或“追逐”, 这些介词均为动、介多功能词。现代英语中用“while”或“before”来表示“趁着”义, 如“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谚语]趁热打铁, 趁机行事。) ”, “Go at once while there is yet time. (趁着还有时间, 马上去。) ”、“Let's go right now before it's raining hard. (趁着雨还不大, 咱们快走吧!) ”, “while”和“before”在英语中也均有多种含义, 相比之下, 汉语普通话中的“趁”的功能更为单一。 综上所述, “趁”字句充分体现了汉语句子表达中时间与情态的交叠。“趁”后的X具有时间相对性, 这种时间实质上是一种极易消失的机会, 正是这种易逝性特征很容易激起人们的主观情感, 并促使施事尽快去实现某种行为, “趁”字句从而具有强时间性与目的性, 体现出对施事获利的高度关注。因此“趁”字句常常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与情感, 从而呈现出很强的主观性。 注释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275. 2 马贝加.汉语中趁着义介词探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4) :25-29. 3 真大成.说“趁”――基于晋唐间 (5-10世纪) 演变史的考察[J].中国语文, 2015 (2) :159-175. 4 万莹.介词“趁”和“趁着”[J].汉语学报, 2008 (2) :90-94. 5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 2002:160. 6 同 (2) . 7 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 1995 (3) :161-169. 8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19. 9 徐纬地.说“趁……”短语的时间意动性[J].汉语学习, 1984 (3) :25.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275. 11 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 2002 (5) :387-399. 12 毛秉生.衡阳方言 (前山话) 的介词[A].湖南方言的介词[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98. 13 彭逢澍.娄底方言的介词[A].湖南方言的介词[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21. 14 丁加勇.隆回方言的介词[A].湖南方言的介词[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38. 15 石汝杰.苏州方言的介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5. 16 董秀芳.论“时”字的语法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48-54. 17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J].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8:188. 18 王春辉.时间与条件的交叠[J].中国语文, 2013 (4) :322-331. 19 董秀芳.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J].语言科学, 2016 (6) :561-57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 下一篇:陈殿兴:汉字拼音化:必要、途径和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