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茶经》译介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茶”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物之一,早在西汉时期,茶与茶文化的外传就开始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推动了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茶文化在古代的对外传播及《茶经》的译介历史,或可为我们在当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供借鉴。
    《茶经》影响范围广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并形成饮茶之道的国家。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及其综合体系得以形成,《茶经》便在这个时期问世。《茶经》分三卷十节,其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为中国“茶学”“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书问世后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受《茶经》影响最早也最为深远。《茶经》正式传入日本始于南宋时期, 12 世纪中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华,将茶籽和许多茶文化相关文献及典籍带回了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手抄本。在近现代日本,茶道之风盛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茶文化。江户时代日本开始了对《茶经》的翻刻,其中最流行的是郑思刊本的覆刻。1774年,日本的大典禅师对《茶经》加以训点,并用片假名混杂汉字详注,撰写了《茶经详说》一书。日本近代《茶经》研究者首推诸冈存,其研究成果以《茶圣陆羽传》《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和《茶经评释外编》四部著述为代表。当代研究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布目潮渢等。布目潮渢对《茶经》进行了精校,还在他的《中国茶书全集》中刊载了八种版本的《茶经》,包括几种罕见的孤本。在韩国,《茶经》的传播始于近几十年。崔凡述的《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中的几个章节。后来,金云学首次将《茶经》全书译为韩文,并与明代郑思版本的《茶经》一起放在了《韩国之茶文化》一书的附录之首,增进了韩国对中国茶文化历史的认知。
    茶叶通过陆路西传的历史久远,汉代时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珍贵物品中就包括丝绸和茶叶。唐代时中原一带饮茶之风盛行,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活动的西亚地区阿拉伯人成为了茶文化西传的重要载体。他们在中国大量购买丝绸、瓷器的同时也常常带回茶叶,茶风茶俗随之在西亚的部分地区迅速兴起,其影响不仅到达北欧和西欧,甚至远至非洲。
    《茶经》流传至欧洲的时间相对较晚,直至 17 世纪之后才在欧洲有了一定的影响。《茶经》也被陆续译为英、德、法、意等多种西语文字。意大利是欧洲较早研究中国茶的国家。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詹巴迪斯塔·拉摩晓(Giambattis Taramusio)的三本重要著作《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旅行札记》出版,里面便有对《茶经》的记载。当代威尼斯学者马克·塞雷萨(Marco Ceresa)于 1991 年出版了《茶经》的意大利语译本,这个译本是目前西方最全的《茶经》译本,其第一版面市后很快即告售罄,可见欧洲社会对《茶经》的热情之高。
    从译介信息到平等文化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译介《茶经》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由单纯传递与茶器、茶叶及制茶等相关的物质信息,转向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茶经》英文译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国人弗朗西斯·罗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译的《茶事》,这是节译本,其中略去了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典故传说和历史人物;另一种是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iam Ukers)译的《茶的经典》,这个版本目前更为流行,而且也被收录到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英国大百科全书》)中,配有精美插图,通俗易懂,但部分学者认为这个译本不属于严谨的学术作品。乌克斯后来又编著了《茶叶全书》,于 1935 年出版。这部书开篇便称:“《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具受其惠。”其中许多内容也直接来源于《茶经》且全文收录了此书。
    由于对中华文化了解有限,乌克斯只是介绍了《茶经》各章节的梗概,没有将原著中蕴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详细介绍出来,因而无法完整地传达《茶经》的神韵。而美国作家詹姆斯·诺伍德·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不仅成为向当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介绍《茶经》的重要作品,而且将对中国茶文化典籍的译介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同期由国内学者翻译的《茶经》英译本也非常注重对中国文化象征的翻译,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神韵,有助于不断清晰和深化非中文母语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此时关于中国茶文化典籍翻译策略的思辨已经上升为是否具有自觉的文化平等对话意识,翻译茶典籍的目的是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由于现今保留的有参考价值的茶文化典籍,大多数都已时代久远,其部分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失去现实意义,不具时代性和实用性,因此在翻译茶文化典籍,包括《茶经》的过程中,为使茶文化的传播更加高效,中外译者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译介方法。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茶经》与中国茶文化对海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促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国茶的研究兴趣,并融入到了接受国日常的风俗习惯中,而且还体现在它深深影响了文艺的题材和审美趣味。
    《茶经》流传欧美后,不仅出现了许多模仿它而写成的茶文化专著,而且各国还结合自己的文化习俗形成了“变异”的茶道。这种“变异”展现了跨文化交流中十分有趣的融通,同时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形象。比如 17、18 世纪的英、法等国在茶具方面喜欢用中国的陶瓷器皿,认为使用锡壶、铁壶或不锈钢茶壶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这种风气与那个时代英国整体的“中国风”是相呼应的,中国成为了欧洲文化的“理想国”,中国茶道作为风雅的象征,融入到了欧洲的绅士精神中。19 世纪,英国人开始尝试在红茶中加入玫瑰、薄荷、柠檬等,有时还会加些鲜奶和糖,这与同期浪漫主义的流行密切相关。
    《茶经》在海外被广泛翻译、传播和研究,促进了中国茶文化海外影响力的形成。国外文艺作品里大量出现的与中国茶有关的内容,直接反映不同时代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17、18世纪时,随着饮茶之风在英国宫廷和民间的兴起,出现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歌,被称为“茶诗”,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茶更是推崇备至。雪莱《为中国的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一诗富含浪漫派的东方神韵且不乏禅意。拜伦、济慈和柯尔律治等人亦均有赞美中国茶的佳作。另外,画家纳撒尼尔·霍恩(Nathaniel Hone)的《饮茶图》和爱德华·爱德华兹(Edward Edwards) 的茶风俗画也是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中展现茶风的代表。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面向‘一带一路’的我国翻译政策研究”(2017ZDIXM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