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评析(2)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经典咏流传》独具匠心地将经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将传承使命交托于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悠远的诗词意境,体味诗词的韵致与光华,并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层层解剖经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价值空间和情感世界。观众徜徉在内涵美和韵律美的双重享受中,生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相互碰撞,在集体记忆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经典诗词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旋律的流行时尚感共同缔造了一场文化盛宴。经典诗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它们扎根在人民的生活里,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并不断汲取生活的智慧、万物的灵性。因此,这档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经典诗词的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平仄对仗结合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让经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当他们站到舞台上,就都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文化怀揣敬畏,展现给观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惊艳的天籁之音。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巧妙地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音符,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整个节目中,既有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也有节奏欢快的流行说唱;既有荧屏经典的片段回放,也有精心设置的现场演绎;既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合作,也有戏曲与音乐的结合;既有古典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乐器的和鸣……它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前音乐创作的所有流行元素。
    鉴赏团的四位成员从多个角度对经典传唱人进行专业点评,在历史与现代、过去和当下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使整个节目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愫,展示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挖掘了经典诗词背后的感人故事。
    同时,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着与观众的多样化互动,微信摇一摇使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的线性传播规律,随时随地都可以畅听经典旋律。心形的传感设备直接连接到背景大屏幕,客观上达成了现场观众和经典传唱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经典咏流传》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传统媒体的积极转型,与新媒体有效融通,实现传播手段的即时化与多元化。
    《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设置也完全契合节目的内容表达,用笔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着古香古韵,与经典传唱人所选曲目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整个舞台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优美与优雅。
    “歌以咏志”,唱响生命赞歌
    经典诗词中寄托着诗人们的情感和志趣,饱含着对人生况味的思索与探寻,将诗歌与人生相结合,主张“文以载道”和“直抒胸臆”,着重表现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起伏跌沉。他们用诗词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人生境遇,诉说着对人生的感慨,对生活的希冀,将时代洪流的巨变转化为自己的切身体验,再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中国传统诗、词、曲、赋、音乐、绘画、舞蹈等传统文艺样式,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文艺美学精神。中国古代圣贤和文人骚客也早已诠释了这一美学精神内涵,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深深影响着当下的每一位中国人。经典诗词是对社会的描述、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生命的观照。因而,尽管时移事迁、岁月更迭,我们仍能从经典诗词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在其中看到高洁的品质、坚忍的性格和豁达的胸怀。
    梁俊老师带领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传唱的《苔》在一夜之间登上众多网站的头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苔》,正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对积极生活态度的真诚赞颂。远在新加坡的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老师年近九旬,当双手在琴键上上下飞舞、轻盈跳动时,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她的心中仍旧蕴藏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坚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奥运冠军孙杨演绎着刘桢的《赠从弟》,有着令人激奋的壮志豪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香港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合唱《鹊桥仙》时,上演着现实生活中的伉俪情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歌手黄绮珊唱着苏轼的《定风波》,笑谈自己人生道路的荣辱不惊、顺逆成败……
    当舞台上仿若竹简的LED屏幕缓慢落下,经典诗词慢慢呈现,让现在的我们跨越时空向经典致敬、向古人致敬。同时,经典传唱人也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演绎的不仅是经典诗词和优美旋律,更是自己的人生,每一首歌曲里都在诉说一个故事,谈及一段过往,分享一则感悟。
    《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作者:郝静静,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