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走向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会话分析的跨学科融合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轫以来,一直备受批评与质疑。其语料的自省性以及对社会维度的忽视最受学者关注。2008年,Gitte Kristiansen和Rene Dirven编撰的论文集《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社会制度》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维度研究正式“登台”。 2016年, 和Cristóbal Pagán Cánovas主编的《口头诗学与认知科学》出版,标志着其对研究语料的探索向实证性迈出了新的一步。这均已表明认知语言学正在尽力挽救其研究的缺陷与不足。2016年,Divjak等学者在国际《认知语言学》期刊专栏联合撰文,全面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语料的自省性以及其研究对社会维度的忽视仍然在列。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研究之缺陷尚未得到有效的弥补。
    耐人寻味的是,最近几年,学界有三件事情非常值得关注。一是,2011年,国内学者姜孟等人在《英语研究》发表了《迈向社会认知语言学》一文,提出认知语言学需纳入社会交际属性,并结合心理学家Herbert和Clark的语言研究之社会认知观点,修正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二是,2014年,和Laura 在《语用学》期刊发表了题为《为何整合会话分析和认知语法》一文,旨在将会话分析和认知语法进行整合,为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现象研究提供富有成效的研究框架;三是,2017年底,认知语言学创始人Leonard Talmy出版了一部长达600页的巨著《语言的目标系统》。这三件事关注了同一焦点,即言语交际中人类的认知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走向社会认知语言学指明了研究出路——探索言语交际中的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会话分析,其研究对象也为言语交际。可见,二者的研究出发点都是社会行为。姜孟等人指出,语言是一种联合行为,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在参与一种联合行为,而言语交际是更为普遍的人类参与联合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实例。国内会话分析研究学者于国栋指出,会话分析研究关注行为,旨在揭示言谈应对的内在秩序。共同的研究关注点为实现二者的跨学科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将会话分析法融入认知语言学研究,可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料观和社会维度关注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可为弥补认知语言学研究之缺陷开启新视角,也是走向社会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具体来讲,会话分析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可资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语料的选取与描写。会话分析研究强调使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言谈应对的录音及录像资料,并采用规定的转写系统进行严格转写,尊重和挖掘语言事实。这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语料的自省性具有可借鉴性,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融入社会维度的重要一步。二是分析路径的可操作性。会话分析研究常用的分析机制——话论转换机制、会话的序列结构和会话修正,为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言语交际提供了可操作性分析路径,和Laura 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言以蔽之,认知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既有“成”也有“败”。“成”在于其一反以Chomsky为首的形式语言学研究,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认知时代;“败”则在于其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大脑内部”,忽视了“外部社会”。认知语言学要想其理论建构实现“成功”,必须走出“大脑内部”,纳入“外部社会”。基于认知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的跨学科融合就是出路之一。虽然这一融合趋势在学界才“崭露头角”,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一定会大有所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宁夏回族花儿的认知体验与翻译研究”(16CYY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