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中国语境下哲学与语言学的对话”研讨会综述


    2018年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主办,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语境下哲学与语言学的对话”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顺利举行。
    研讨会分两个专场。上午的哲学专场,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金立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致开幕词。下午的语言学专场,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李旭平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总结发言。
    哲学、语言学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做了会议演讲。哲学专场的演讲者有:北京大学陈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晋荣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邹崇理研究员、河北大学张燕京教授、中山大学熊明辉教授、清华大学王路教授。语言学专场的演讲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来自浙江大学和其他高校哲学、语言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哲学、语言学的爱好者与会。研讨会紧凑有序,现场气氛热烈活泼。
    哲学专场伊始,金立教授就提到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尤其是从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这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而此次会议就是希望在哲学和语言学的互动基础上做出一些具体的行动。黄华新教授在开幕词中,简单讲述了研讨会的缘由以及浙大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希望与会人员支持浙大人文学科的发展。
    陈波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语言和意义的社会构建论”。他质疑克里普卡的名称理论,认为该理论假定了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先验的指称联系。他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而不是表征,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意义源自人与世界的偶然交互、人与人的社会交互;语言的意义与语言共同体的集体意向和长期的交流相关;语义知识是经验知识的浓缩,源于语言共同体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和意义在语言共同体的交流实践中发生快速或缓慢的变化。
    晋荣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句子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他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出发,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如亚氏那般清晰的概念,所以更不可能有明确的句子观念,这直接导致中国古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三段论理论以及类似的逻辑研究,但中国古代有“隐含的句子观念”,有其他的关于推理、论证的规范性研究,如日常论证、外交游说、伦理论辩等等。
    邹崇理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基于CCG的汉语树库面临的困境”。他首先介绍了CCG(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时代背景和使用价值,说明了基于CCG分析的汉语树库的主要特征——面向真实文本和个案个例、大词库、多样的语义表征。他也分析了树库匹配语义的困境:句法与语义不对称问题的大量存在、汉语名词短语量化特征的复杂性、汉语动词短语时态和时体特征的混合。
    张燕京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弗雷格的逻辑分析方法”。他首先介绍了弗雷格的函数—自变元理论,其次讨论了“概念与对象”的区分,指出它们同属于语言的意谓层。
    熊明辉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孟子的政治论证策略”。他从“为何辩”“跟谁辩”“辩什么”“如何辩”一层一层慢慢递进,抽象出孟子的论辩过程,借用论辩策略框架理论,用形式化的方式刻画了这种论辩过程,从而揭示了孟子的“辩之道”。
    王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语言、涵义与意谓——谈谈逻辑、语言和哲学”。王教授的观点很明确——“有什么样的逻辑,就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如果是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那么哲学就是关于“是”的哲学;如果是弗雷格式的逻辑,那么哲学就是关于“真”的哲学。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贯穿了逻辑的变化,这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主线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