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及其他(3)


    2. 我们的观点
    2.1 汉语分期的基本思路
    谈到汉语的分期,结合对《试论》一文的讨论,我们认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有二,一是着眼点是什么,二是求同还是求异。如果着眼点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如果不能确定是求异还是求同,也会影响到研究的路向,进而影响到所得出的结论。以下对这两点略作解释。
    关于着眼点问题
    按传统的三要素说,汉语的构成要素有语音、词汇和语法,而这三个要素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给汉语分期时,应当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发展情况,然后得出一个总体的结论(阶段划分)。如果只着眼于某一要素,或者是着眼于不同的要素,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期结论。比如,上述“1501说”,就是着眼于语法而作的划分,这一点,石毓智(2003:22)说得非常清楚:“10世纪到15世纪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些是以前业已存在,但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并最后形成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有些则是产生于这个时期。主要包括:体标记系统的建立、动词重叠式的出现、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把’字句的繁荣、新话题结构的形成、动词拷贝结构的萌芽、谓语动词的有界化、时间词和介词短语的重新分布、连动式第一动词的大批语法化、复数标记‘们’的出现,等等。在这个时期也消失了很多古汉语的重要语法形式,主要包括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屈折使成式、多动共宾结构、各种各样的谓词并列结构、施事和受事的语序区别法等。而上述所有发展变化,都是由一种基本变化——动补结构的建立——直接或者间接带来的结果。过了15世纪之后,汉语语法的演化速度就慢了下来,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没有什么新的语法范畴出现,新的发展多为已有的语法范畴的功能调整。”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说:“我们所谓现代,并不是指近十年或二十年而言。《红楼梦》离开现在二百余年了,但我们仍旧承认《红楼梦》的语法是现代的语法,因为当时的语法和现在北京话的语法差不多完全相同的。”但是,在后来的《汉语史稿》中,王力先生却认为现代汉语起于“五四”,这就不是只就语法,而是就各个要素统而观之后得出的结论。
    再比如,如果只着眼于语音,那么,《中原音韵》以后,北方话的语音变化很小,明末的《正音捃言》和清初的《五方元音》反映出当时的语音系统已经和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基本一致,差别只有一点,而这一点差别到了18世纪中叶也已经消失了。(蒋绍愚1994:7)所以,如果以语音为准,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会与着眼于词汇或语法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另外,就语体而言,还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合异同问题,这也是确定现代汉语上限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汉语的各个要素以及相关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趋向于认为现代汉语始于1919年“五四”前后,但是,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论述起来也非常不易。本文只谈词汇,所以这个话头就此打住,其他问题我们以后将另写专文讨论。
    关于求异问题
    我们认为,语言的分期及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出并彰显语言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所以,分期从本质上来说应当是求异的。人们为什么在古代的语言中分出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就因为近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同样,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划分,也是着眼于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同样,现代汉语之所以能够作为汉语发展中独立的一段而被人们广泛地认可和接受,也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亦即那些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方面决定的。所以,不求异,就找不出阶段性的特点,也就无从进行史的分期。
    然而,《试论》作者的出发点却不是求异,而是求同,因为他们是根据现代汉语词汇与此前各阶段词汇重合的数量及比例,来确定现代汉语词汇乃至于整个现代汉语的上限。所以,我们觉得,《试论》所用的方法和它所想要得出的结论,实在是南辕北辙,因为它证明的实际上只是现代汉语词汇是由古代及近代汉语词汇继承、发展而来的,古今词汇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