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及其他(2)


    1.3 关于现代汉语的上限
    《试论》中说,“国内学界通行的观点是将现代汉语的上限定在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汉语是‘“五四”以来的汉语发展阶段’已经作为一种常识而被普遍认同。”这话说得可能过于肯定了,据我们所知,在现代汉语上限的问题上,人们远未达成共识,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一些观点:
    (1)“五四”说,王力(1980)、吕叔湘(1985)、张寿康(1979)等持此意见;
    (2)“1949”说,邢公畹(1994)、张静(1996)等持此观点;
    (3)明末清初说,胡明扬(1983)持此观点;
    (4)鸦片战争或《红楼梦》时代说,蒋冀骋(1990)持此观点;
    (5)“1501”说,石毓智(2003)等持此观点。
    此外,还有一些人的认识比较模糊的现象,比如一些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对此往往就不作明确的阐述,笔者与一些研究现代汉语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交流,其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现代汉语的上限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某些技术性的细节
    第一,3051个词的“常用”问题。《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收词,显然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某些实际情况和特点等的制约,且不说把“对不起、……极了、没意思、有时候、连…都(也)…、一…就、一边…一边”等都当作“词”收入,另外还在1033个“甲级词”中收入了“法语(文)、日语(文)”,在乙级词中还收入了“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德语、法郎”等在中国人的使用中并不是常用词的词。这虽然不会对《试论》的考察和得出的结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也说明,虽然作者的选择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却不一定是最好的。
    第二,一个明显的失误。《试论》“表一”下边的说明中有“截止清代,有将近92%的现代汉语最常用词已经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中了”,由表中的统计数字看,“五四”以后出现的词有187个,在1033个甲级词中占18.49%,这样,清代以前出现的词所占的比例应是100%-18.49% = 81.51%,即将近82%而不是92%(92%在下文还出现过)。
    第三,表述上的问题。《试论》中“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中”的字样多次出现,上引的“说明”中就有一例。什么叫“活跃”?当然应当是常用,能不能仅通过《汉语大词典》中所收的有限几个用例就说某词是“活跃”也就是常用的?显然不能。再如,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文章中用了不同的表述形式,第10页中说“现代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早在清代以前就已见雏形”,13页中说“明清时期已成雏形”,14页中说“明清时期,现代汉语常用词的雏形无疑已经形成。既然这个时期,现代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已经初步形成,那么,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框架当然也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建构完毕”“我们将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由‘五四’时期向上推进到了明清时期”。查《现代汉语词典》,“雏形”有二义,一是未定型前的形式,二是依照原物缩小的模型。很显然,《试论》中所用的“雏形”是第一义的。那么,我们要问,在明清时期,到底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未定型的形式”确定,还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还是现代汉语词汇已经形成?在我们看来,这种措辞上的模糊与不同或许正好反映了《试论》的作者认识上的某些模糊之处。
    我们之所以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冒着遭人诟病的危险、不避琐碎地“挑毛病”,实在是想警诫我们自己,同时也想提醒有些同行:文章之事,马虎不得。
    得罪人的话就此打住,下边从正面谈我们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