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声调变异中的发音与感知机制——以香港粤语为例


    【摘要】本文以香港粤语声调为例,探讨声调变异中发音与感知的关联,尝试揭示发音与感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语言演变。通过严格设计实验,本文从个人层面比较了香港粤语发音人在发音和感知方面的声调表现,发现超过半数发音人已经出现了声调混同、少部分发音人还能保持6个声调的区分。由于处于二者中间的发音混同而感知区分的个例极少,本文推断声调混同从感知出发、再延至发音。
    【作者】梁源
    【作者单位】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香港
    【期刊】《中国语文》 2017年第6期
    【关 键 词】声调变异 发音与感知机制 语言演变 香港粤语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香港教育大学内部研究金(Internal Research Grant)项目RG44/2015-2016R资助.
     
    粤方言素以声调类型丰富、与中古汉语调型对应整齐而著称。近年来,粤方言的声调发生了变化,不少字出现两读、发音人无法辨认,导致大量依据声调区分的对立对变成了同音字。这种声调变化在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中①尤为明显,学者们称之为“声调合并”(tonemerger),语文教育者们则谑称为“懒音”(何文汇,1994;陈雄根、何杏枫,2001;张洪年,2002)。
    粤方言的声调变异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好奇到底哪些声调已经发生合并、哪些声调可能发生合并,并探究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声调发生合并。声调作为语言(认知)系统的组成部分,发音人不仅要通过大脑对发音器官发出声调的发音指令、还要依靠听觉器官等对接收到的声调进行辨认。因此,声调的变异必然同时涉及发音和感知两个方面。本文以香港粤语声调为例,探讨声调变异中发音与感知的关联,尝试揭示发音与感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语言演变。
    1.香港粤语的声调变异
    从调类上看,香港粤语的平上去入依据声母清浊各分阴阳,其中,阴人再依据韵母元音的高低分为上阴入和下阴入(王莉宁,2011),因而一共有9个调类。但从音高②而言,上阴人的音高相当于阴平,下阴人的音高相当于阴去,阳人的音高相当于阳去,因此,香港粤语的9个调类可归为6个声调(Bauer& Benedict,1997:118;Matthews& Yip,1994:22),见表1。
    表1 香港粤语声调一览
    
    近年来,Wong(2008)观察到在新派香港粤语中,部分T3和T5字在发音上出现了交错两读的现象,随着自由变体的例子不断增加,他认为T3/T5可能走向合并。Bauer等(2003)分析了8名男性发音人的粤语声调基频数据(F0),发现2名发音人的T2/T5与其他发音人不同,接着,他们请这2名发音人重复朗读6组T2/T5最小对立对、以及判断这些最小对立对是否属于同一声调,结果表明:这两名发音人不能区分T2/T5,其中一位将T2混同为T5,另一位则将T5混同为T2。Peng(2006)利用大型连续语音数据库来测量香港粤语声调F0曲线的高度和斜率,见图1。由于T2/T5、T3/T6存在较大重合,Peng(2006)预测它们可能发生混同。
    
    除了观察或者测量声调变异的发音表现,学者们对声调变异在感知上的表现也有所探讨。Yiu(2009)针对香港粤语声调的T2/T5混同设计了三个实验(发音实验、识别实验和区分实验),在识别实验中,发音人需要写下他们听到的字;在区分实验中,发音人需要判断听到的两个字音是否相同。最终,Yiu(2009)发现只有“耳”字出现了T2/T5感知混同。Fung和Wong(2010a,2010b)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发音和分辨实验,120名发音人参与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香港粤语的T2/T5已经完全合并、T3/T6准完全合并、T4/T6接近合并、T3/T5则暂缓合并。Mok等(2013)也对28名香港发音人进行了类似实验,利用判别分析(predictive discriminant analysis)整理实验数据、同时计算发音人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却没有发现声调完全混同的情况,因此Mok等(2013)提出:香港话的发音人依然拥有6个声调,只是声调的调域变窄了。
    从上述文献可见,研究者们已经对香港粤语的声调变异进行了充分探讨。然而,由于语言变异不仅存在发音人个体的不同,还涉及不同语言项目(比如不同的单字)、甚至不同场合的分歧,从而可能呈现出词汇扩散的模式,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者提出某些声调已经合并、有些学者却认为香港粤语6个声调依然保持。换句话说,香港粤语声调的变化正在进行当中(Mok et al,2013)。Mok等(2013)进一步探讨了变异的影响因素,比如语言项目的频率(1exical frequency),但最终发现频率影响不明显。此外,除了在空气中传递,声调的生理和心理处理都必须通过大脑,分别对应于发音和感知机制。Ohala(198 1、1983)曾推测,发音人由于在感知上无法分辨相近的声音(比如香港粤语的T2/T5),因此在发音上也常常出现混淆。前人研究数据大致上支持发音与感知的一致,即感知上无法分辨的声调对,在发音上也常常混淆。但事实上,发音与感知并不总是一致的(discrepancy),因而,Fung和Wong(2010a、2010b)才可以区分出声调合并过程中的多种类型。
    我们认为,研究声调变异中的发音和感知机制必须从个人层面出发,由于每个人的音域以及感知上下限都不同,从个人层面出发,能够保证发音数据和感知判断都来自相同的认知系统。而这一点在前人研究中往往被忽略。本文探讨声调变异中发音与感知的关联,通过实验收集香港粤语发音人的声调发音和感知数据,从个人语言系统层面比较声调在发音和感知上的表现。由于语言变异主要在青少年中发生,因此,本文的发音人以20—25岁的青年④为主。
    【全文阅读】声调变异中的发音与感知机制——以香港粤语为例.pdf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