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
摘要: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反映。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部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互转,而这种互转现象是不对称...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不可缺一的条件。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任何语言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但不同语言在时空性特质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语言偏重于时间性表达...
摘要:加的夫语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主要源于其将语言视为程序这一思想。把语言视为程序,即把语言看作一种过程、一种步骤、一种行为方案。基于这种语言观,加的夫语法建构的...
摘要: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
摘要:文章基于信息结构理论,通过语料可接受度对比测试,认为汉语中存在空缺句,语境有助于提高其可接受度。汉语空缺句是话题—评述结构,借助对比话题和对比焦点传达对比信息。焦...
摘要:造词与用词虽然分属词汇和语法问题,但都以对象的语义结构为基础。造词以语义结构为意义材料,用词则以语义结构为组合条件,两者都与语义结构保持逻辑同一性。在同一性法则...
摘要:英、汉空间量度语义系统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且表达基本相同的概念。两个系统中都包含维度义、位置义和距离义,都包含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概念,垂直维度认知中区分方向性。...
摘要:清中叶以来的官话文献对含“给”字的给予句S2、S3,有不同选择。以琉球官话课本为代表的南部官话文献一直用S2,不用S3;清晚期以来的北京官话文献多使用S2,原占优势的S迅...
摘要: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