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鸣是对话句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但Du Bois对它的界定过于宽泛,真正用于分析对话时不易把握。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共鸣的学界定位,本文首先比较了对话共鸣与会话合作原...
【摘要】提要现代汉语VN型复合词(如“养花、养病”等)受到汉语语法研究者的长期关注,主要是因为V与N之间的语义关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并由此引发了汉语论元实现方式的问题...
【摘要】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结构作界定,确定了两类使动结构“破”类和“坏”类.分析两类使动 宾语句的概念结构,解释了“破”“坏”这两类动词表述致动事件与自动事件的转换关系...
【摘要】本文专门研究当代新兴构式“我A,我B”。根据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概括其构式义为:宣告并凸现群体活动中主体自我的感知与行为的交织并存状态。在此基础上,文章通...
【摘要】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
摘要:本文基于程度语义的分析框架,提出“大白天、大周末”等“大+NPT”结构中的“大”跟其他用法的“大”具有相同的语义核心,即陈述某种程度之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
摘要:文章通过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中介语“住NL”与“住在NL”混用偏误的讨论发现,以往对“住NL”与“住在NL”使用条件的认识存在偏颇;文章继而考察了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23...
摘要:针对语义研究主流的语境主义倾向,H·卡培朗和E·勒珀尔提出了非语境敏感语义学,也称为"语义最小论",认为一个句子一经说出就具有一个不受语境影响的最小语义内容。E·博格...
摘要:从历时层面看,大X 大Y 一部分产生于古代、近代汉语,产生于古代汉语的多为佛经文献专业术语,在近代汉语时期泛化,进入普通词汇系列,语义与感情色彩均不变;产生于近代汉语的多...
摘要:形容词接名词宾语的用法在汉语中大量存在,针对这一客观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形容词词性问题,也有少量论文将“A了X”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语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