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张晓琴:丰富的面的“布尔津”

    2017-10-14

    张好好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于新疆布尔津,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她对故乡、人生、存在等产生了独特的思考与体悟。张好好以绵密酣畅的文字与精致诗性的意象,间或复杂难言的乡愁铸造...

  • 丛治辰:王刚长篇小说《喀什噶尔》:我们回不去了

    2017-10-14

    王刚长篇小说《喀什噶尔》 我们回不去了 在《喀什噶尔》当中,回忆者王迪化不断将今天与昨天并置对比。那是一个高唱革命歌曲的时代,但文工团里也会传出巴赫和德彪西的曲子,...

  • 金理:《出家》中的虚实两界

    2017-10-14

    余英时先生曾发微《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大观园的内与外,前者是理想世界,后者是现实世界,作者用各种象征——“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

  • 刘永春:“七〇后”作家与批评家:从集体潜行到深层互动

    2017-10-14

    如果说某个群体性的文学事件标志着这一代作家的集体出场,那么“70后”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或者一个强大的外在推动力。这代人积聚起来的文学力量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出来。“7...

  • 王敏:过往即异国

    2017-10-14

    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的基础在于它跟读者间有一种不言而喻但心照不宣的约定:“如果你看这部小说,你将看到主人公力量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喀什噶尔》讲述了一个本来参...

  • 周明全:“80后”批评家:对自己时代责任的理解以及作为

    2017-10-14

    文学史的生成、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肯定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冲锋陷阵”。“80后”批评家对同代或者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或能更加切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要求。“80后”批评...

  • 刘涛:为何及如何“故事新编”

    2017-10-14

    如何新编,方可成功?必也提升编者境界,达到主看主或主看宾境界,于古人具同情之了解,明故事之真正内涵,懂其优劣是非。尝观某人所作传记,深内自省。为人作传,重述其事,...

  • 刘大先:代际融合与范式更新

    2017-10-14

    对于身处其中的“70后”、“80后”批评家群体而言,我们可能需要带着自身的局限出发,从现代式的“深度模式”中走出来,以“浅表模式”进行思考。如果要想在文学史上确立“70后...

  • 王鹏程:文学史视野中的“70后”、“80后”批评

    2017-10-14

    就“70后”、“80后”批评家而论,由于他们自身的弱点和时代的限制,批评更加困难。他们多是所谓的“青椒”或“青研”,处在师徒、友朋、熟人等各种关系圈子之中,处在各种课题...

  • 王迅:“70后”的历史感何以确立——从《北鸢》看葛亮的意义

    2017-10-14

    继《朱雀》之后,葛亮历时7年写出“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北鸢》,再次以介入历史又逼近日常的气度引人注意。葛亮是地道的学者型作家,文字之考究,逻辑之绵密,在“70后”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