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纸上的人性实验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文学报 张娟 参加讨论

    

写作有没有章法,作家能不能被训练?这是被反复讨论的话题。虽然“法无定法”,但写作活动又总归如草蛇灰线,埋藏着可识别的线索。黄梵的《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就是尝试从自身的文学写作经验出发,给写作者点亮一盏灯,照亮黑暗的同时也反思自身。

“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古老的命题在此又如阿拉丁的神灯一般被擦亮。第一课《来自观念的启示》讲的是写作的底层逻辑,这个逻辑是从“古典人与现代人”的差异开始的,一开始黄梵便提出一个观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读不懂现代小说,或不知道如何写现代小说,不是他们不了解现代小说的形式,而是他们不懂现代小说中的现代人。”这个观点如同一把利刃,直抵小说写作与欣赏的核心。作者把小说人物区分为“古典人”和“现代人”,从哲学史的梳理来看,古典人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而从康德开始,产生了对理性的怀疑。现代的写作恰恰揭示出人的非理性的真相。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现之后,产生了一批如加缪的《局外人》这一类表现人的微妙的潜意识的小说,正是现代小说的典型特征。忠于我们的时代,深入到现代人复杂隐秘的心理世界,是理解当代小说的开始,也是一个写作者开始写作活动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这本写作教程并不是技术性指南,而是认识人生的哲理教科书。一个好的小说家首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文字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小说的深度来自于思想的深度。“写作的真实过程”更有现实意义,传统写作学往往把写作看作一个可以理性把握的过程,但作者却指出:“真实的写作,更像一个生命体的进化。”写作是个体心灵的一次探险,给写作以松弛感,给写作以自由,才能真正发掘出内心的两个自我,通过写作展现真实的自己。

小说写作其实是一种纸上的人性推演,真正的小说家都是洞察人性的高手。黄梵指出人性的本能就是喜欢夸张,这使得小说写作往往高于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很难用简单的因果律解释,因果的线索千丝万缕,但小说写作往往只能展现部分的线索,这就必然造成虚构。所以通过小说写作实现现实生活的不可能,通过移情的表达实现作者和读者的虚拟人生,进行纸上的无害的人性实验,都是小说“虚构”的意义所在。讲认识人性是写好小说的底层基础,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相反,从卡夫卡、博尔赫斯到罗伯·格里耶、门罗,这些伟大的小说家既是人性的洞察者,也是形式的勇敢尝试者。黄梵在《小说的整体结构》“模型背后的人性”中提出了“穿甲模型”,在其中他把小说人物看作一个穿甲弹,“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跟穿甲弹的命运是一样的,就是注定跟阻挡它的钢板较量。”同时,一部小说要好看,就要不断地反转读者的阅读期待,要将穿甲弹的飞行过程陌生化。作者还借助文艺理论分析了叙事的核心技巧,叙事视角的选择策略,小说中的对立策略,人物、对话的设计策略,情节的戏剧化问题和小说描述的陌生化问题等等,给出了小说写作的诸多实用建议。

黄梵除了是个小说家,还有个更著名的身份,是诗人。他的另外一本书《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是关乎新诗的创作,所以黄梵在写小说的创作时总是和诗歌创作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一种比较的视野。他指出,小说和诗歌在内在的表达上都有共同的人性基石,但是在时空上,诗歌往往是瞬间的时空表达,而小说则是时间上的一种线性延展。

黄梵的这七堂小说写作课,他归结为“人性的博物馆”,可见生活永远是小说的老师。写小说,就仿佛给自己开启一个想象中的平行宇宙,生命犹如丛林中的蜿蜒小径,充满暧昧、复杂、凌乱、芜杂,凭借自身的力量穿越丛林,心怀忧惧又满腔热诚地认真探索,这是小说的使命,也是生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