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你一辈子也不可能写,有的人你不写则永不得心安。对于连着30年书写各路英雄的钟兆云来说,项南正是他心中久久不能放下的一块“巨石”。熟知钟兆云的人一定知道,他对项南这个人物怀有怎样的敬意,又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感情。据说,他曾在讲座中为项南数次哽咽,当众洒泪; 据说,他在写项南的传记中几度泪湿衣襟,泣不成声。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汉子,二十年来他遥遥地引项南为知音,终于得偿夙愿,为我们捧出了一部过硬的作品——《公仆榜样》(刊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23年12期),成功塑造了文学艺术中的“这一个”公仆形象。 项南,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急先锋,一个不计个人得失、不谋个人私利的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一个勇于改革、无畏无惧、大公无私的“项大胆”,一个一心为民、为民解忧、爱民如子的“项青天”,他的身上凝聚了太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也留给了今天太多的财富与启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的“长者风范、公仆榜样”,项南正是这样一位敢想敢做、爱憎分明的好干部,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他的故事与传说流芳后世。 迄今为止,《公仆榜样》是我看到的有关项南作品中最打动我的一部。读之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升华。它出自一位作家兼历史学者之手,不仅力求真实可信,而且力求传达出项南这个人物的全貌。无论是历史与社会对其评价,还是他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作者都深入刻画,精雕细琢,有出处,有来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廓清了历史的迷雾,还原出一个真实可信的项南。就这点来说,作者的匠心不说,用意可谓良苦,也从另一个侧面提供出一份文学版的信史。正是有了这种对人物或人物史料的有效处理,这部作品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和书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当然,作为报告文学,作者更看重的是如何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并不急于为传主正名或打抱不平,而带着充分的自信,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不厌其烦地采集到许多详实的细节与故事以正视听,也采访了尽可能多的当事人以证其言。作者在这里下的功夫是显而易见的,也令人感动。毕竟,作为一部关于一个政治人物的报告文学,真实与生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后世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样,真实性与文学性都是作者的追求。 洋洋30万言中,作者用一支灵动的笔,展开了对项南鲜活生动的描摹与刻画,因此,我们看到了远多于史实的细节与想象。也许,在作家心中, 如何让项南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改革英雄的形象更加富有人格魅力,更加丰满与传神,才是他矢志不移的目标。作为一部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这点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我以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能够达到真实可信,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文学要求,过多的虚构与想象不仅无益,而且有损人物的真实。 显然,作者不仅希望这部书为社会所公认,还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为此经过了精心准备,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必说史料的搜集整理,就单说采访那些当事人,由于时过境迁,其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这部报告文学就是写出了特定的社会关系造就的特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了特定的影响。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在撰写这个当时备受争议的改革家时,作家并没有忘记这是一个群体中的人,他抓住人物的特质,把项南置身于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而深入到项南与身边这些人物微妙的关系中,揭微显隐。一个不计个人得失,一往无前,心胸宽广,襟怀坦荡的改革者形象,就这样映入眼帘,并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作者不避讳,不回避,我们由此读到了一个更真实可信的改革英雄,并借此向主人公和他那一拨思想解放、无私无畏、运筹帷幄、光风霁月的先锋人物表达敬意。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因为刻写项南的“好”,而以别人的“坏”来衬托,他对历史人物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作为改革先锋,项南的功过是非评说甚多,如何真实地再现与还原,如何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书中,作者没有掩饰,没有偏袒,客观直书,也正是由此,项南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丰满。正是这种争议、这种矛盾下的深入刻画,历史与人物才有了更丰富、更真实的内涵。也正是对争议、矛盾深入骨髓的追溯与剖析,作者情不自禁,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与眼泪,我读之也常常热泪盈眶。 当然,要达到上述要求,选材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在众多的人物与事件之中,如何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取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以及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这是一种智慧。对于项南而言,作者截取了项南在改革开放两个先行省份之一的福建执政的这一段时间详加记述。项南在福建的时间虽然只有5年,但其间所做的事可谓千头万绪,纷纭复杂,作者在海量的资料与素材中加工、提炼,有的一笔带过,有的摒弃不用,重点写了大念“山海经”、兴建厦门特区、“松绑”、打好“台侨牌”、情系生态民生及催生民营经济“一枝花”、躬身扶贫等大事件,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了项南的性格,也表现出他那非凡的功绩,从而也揭示出历史的进程与时代的变迁。 在作品中,作家不仅重点写了几个历史的大事件,也花费了很大的笔墨在项南的人格魅力的塑造与刻画上,如“老将先行”“舍我其谁”“天地人心”“匍匐扶贫”等章节,就更为有力地触及了项南的心灵与精神世界。这些事件与故事显得格外鲜活与生动,这显然得益于作家对细节的把控能力。正如茅盾所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非虚构作品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的发展方向。兆云无疑深谙此道,他掌握的细节绵密细腻,新颖别具。正是这些丰富的细节,让我们对项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与发现;正是因为这些花费了大量心血的细节,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改革家。 (作者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